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仙传》大致是按由远及近的时间顺序安排人物传记,具体篇目的叙事结构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神仙来历、事迹及去向。其中,有关神仙"来历"和"去向"的叙述非常简略,而稍详的"事迹"作为叙述的重点和文本的主体,旨在表现主人公的离奇经历或非凡神性。这种本于史传又有所区别的叙事模式为后世仙传确立了基本范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神仙形象源于上古,到秦汉时期神仙思想深入人心,不过神仙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列仙传》针对长期以来有关神仙思想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尝试构建神仙理论.尽管《列仙传》的神学理论简单、粗略且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它为后人完善神仙理论奠定了基础.这种尝试意义很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5.
沈美庚 《天中学刊》1999,14(6):63-66
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仙说中的仙道思想,而是天地所以然的“道”,是自然法则。李白对神仙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一方面否定神仙的存在和神仙说,另一方面肯定“神仙”的无拘束性、自由自在性。李白受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作为与天地精神来往的象征的“大鹏”意象总贯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蓬莱仙话的源头,是我国东部海滨地区以"蓬莱山"为中心的"大人"传说,它的产生与海市蜃楼现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论语》、《孟子》等相关文献记载,结合当时齐地神仙说颇为盛行的背景,通过考证分析,可知早在春秋晚期蓬莱仙话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钟乃元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2):28-33,64
晚唐桂林诗人曹唐,在道教神仙谱系的基础上,以神话化的艺术思维、诗性的语言来构筑另一个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缥缈空灵、有血有肉、更为生动的神仙世界。曹唐以此来建构他才情缥缈的诗人身份,希望借此进入仕途。神仙世界的想象与诗人身份的建构,折射出曹唐糅合仙、道、儒思想,以仙道为体,以儒为用,事功名与崇神仙一体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既形成盛极一时的元代道教戏剧又促进道教向民间进一步辐射和渗透。道教以其独特的神仙信仰系统丰富和充实了元杂剧主题内容,建立起仙凡仙和戏中戏的程式化戏剧结构。  相似文献   

9.
阮籍《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诗,在高平陵之变前夜的现实生活中诗人痛感前途渺茫,而自己的青年时代行将逝去,因此寄意于神仙,幻想永葆青春,无忧无虑;在游仙诗发展的谱系中阮籍乃是郭璞直接的先行者。由于阮籍深知神仙世界也很渺茫,可闻而不可见,更不可入,于是他除了通过"仙心"之作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又通过玄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后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游仙诸作,这样就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阮旨遥深"的总体印象,他《咏怀诗》中的"仙心"反倒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0.
"毛女"最早见于<列仙传>,与此前的"毛人"、"羽人"有一定渊源关系,其产生背景则是汉代"羽化升仙"的神仙观念.自<抱朴子>始,"毛女"传说因承载宗教理念而进一步演变.唐代道教信仰的世俗化,使得<传奇>之"陶尹二君"回归<列仙传>"毛女"原型模式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墉城集仙录》是唐代高道杜光庭撰写的一部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其中众女仙形象描述常借助服饰设色来展现。从色彩感知看,墉城女仙服饰的色彩不仅与华夏传统的五色象征一脉相承,而且还有道教固有的视觉感知经验与"尚青"、"尚紫"的符号性表意及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道家学说中对“至人”等的描述已具有后来得到长足发展的神仙的特征,乃是源远流长的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源头之一。在神仙传说基础上,形成今传两部重要仙传著作——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和署名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特别强调仙人长生的特性,特别突出服饵的作用,特别突出仙人治病的特异能力。比起《列仙传》里的粗略描写来,《神仙传》则极力夸张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变化,描写了许多学仙成功的人物。从小说史发展角度讲,《列仙传》和《神仙传》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的时期。乃是后来源远流长的这一类作品的滥觞,正是在这一方面凸显出其在小说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仙与凡人的关系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汉代的仙传小说中神仙的形象大多威严冷漠,与凡人的关系隔膜疏远;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神仙开始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与凡人的关系日渐密切,神仙形象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明星们有这样一个惯例——"演而优则唱"(意思就是电视、电影演得好了就要出唱片了)。我们的孙大圣则是"仙而优则唱",神仙做久了也乏味啊,换换口味吧。不知道这种口味是否合孙大圣的胃口哦。  相似文献   

15.
<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诗歌中(不计郊庙歌辞),有其后期创作的仙道诗歌30余首,这些诗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描写神仙境界,或写神仙人物,或记述宗教场面,或书写宗教情怀……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解读庾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庾信前期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崇道之风盛行,这种道教文化氛围和政治气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仙道诗歌中表现为大量使用神仙道教典故.庾信一生无论是在南朝还是北朝都官运亨通,作为文学侍臣,他丰富的宫廷生活经验,善于体会帝王们心思的能力,协调性的处世性格,使得他与帝王们相处融洽,其后期在北朝创作的仙道诗歌,基拳上都是谀上应奉的,反映了其侍臣的协调性性格.庾信作为一个羁臣,其内心充满痛苦,所以他把仙道诗歌当成了自己逃脱现世处境的"桃花源",治疗失节羁臣之痛的九转灵丹.  相似文献   

16.
愿换手指     
有一神仙到人间,点石成金,试验人心,寻个贪财少的,就度他成仙,遍地滑,虽指大石变金,只嫌微小。末后遇人,仙指石谓曰:"我将此石,点金与你用  相似文献   

17.
求永生、憧憬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古代的帝王显贵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无疑为神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本通过对秦代神仙思想的探究,论述其对秦始皇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壶天传说的空间幻想直接启发了唐人小说对奇异空间的叙事言说。但唐人小说中的壶天叙事空间更多的表现出文人"作意好奇"的游戏精神。《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这类的梦幻故事中,枕中、蚁穴的神奇叙事空间成为沟通现实与梦境的桥梁和纽带。神仙观念的世俗化和洞窟传说的结合,则产生了神仙窟之类高度世俗化的叙事空间,而神仙窟中的仙、妓的隐喻,使六朝以来朴素的凡间男子因误入仙境而与仙女缔结良缘的爱情故事,转变为文人邪斜之游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嵇康的神仙思想融道家和道教思想,认为“一、世上有神仙,但不可以学得;二、养生可以长寿。”这种神仙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神仙思想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在文学史上创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神仙信仰滥觞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和古老神话。巫觋的通天本领、鬼神的超凡神力和神话中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的原始仙性是孕育神仙信仰的基本因子;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在社会各阶层的深远影响,古老神话在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为神仙思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方士对成仙的追求与鼓吹加速了神仙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