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概念,但其在行政法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行政法内涵做一探讨。为避免行政机关盗用公共利益之名而谋非公共利益之实,应在立法、执法及司法等环节中对公共利益予以界定和审查,把行政机关的权力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法律保护公民平等的劳动权利。确保劳动权利平等的实现,不但需要平等主体之间的,更需要行政权力的介入。企业或者个人拥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双方可以通过契约来实现劳动权,但是由于劳动权利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的行政权力的适当干预。行政权力对于劳动权利的干预需要有正当的理由,明显的涉及公共利益和人身权利,并为了正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未对物权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作出界定,而此界定事关征收各方的利益。界定公共利益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行政机关则依法遵循相应的程序对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决定.最后由司法机关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对行政机关的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终局裁决。  相似文献   

4.
国家紧急权力是政府在国家紧急状态下,依法行使的一种不同于平时的特殊权力,它使得政府的权力获得极大的扩张.为了对抗政府权力的滥用,国家有必要规定公民的一些不得克减的权利.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平等权、人格尊严权、司法救济权,是公民不得克减权利的重要内容.国家在制定紧急状态法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公民的这些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拆迁成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利用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其他合法利益特别是合法的个人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与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是相违背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更是强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拆迁中的公共利益若界定不清楚,必然会发生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公众合法权益的事件,这会严重影响法治政府的推进。所以必须界定好拆迁中的公共利益。通过对我国有关公共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对国外相关做法的借鉴。本着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从界定原则、界定主体、救济程序三方面对公共利益界定进行初步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6.
法律保留原则是宪法人权保障的内在的含义,是对权力的制约和对权利的保护。行政许可法规范权力的行使,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保障权利的实现。法律保留和依法行政在本质、目的、范围和实现途径上是一致的,坚持法律保留原则的行政许可法,才是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制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失灵"和能力不足,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直接出场,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之间理性及良性互动。公益诉讼的启动权应当属于权利,而不是权力或义务。民事公益诉权不能单纯授予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公民是启动公益诉讼的始源"动力";公民或社会组织发动公益诉讼,应当建立诉前通知国家行政机关或肇事源;公民或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都有权申请加入对方已经提起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8.
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由于传统理论对行政机关内部行为的认识存在偏颇,使得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寻求有效的救济途径。本文以内部行政行为之一“行政追偿决定行为”的性质界定为起端,探析了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急剧衰弱、民主法治、人权保障逐步高涨的背景下,当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应当拥有完全的救济权,以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地被征收。为保证征收行为的合法化,各个国家对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利益和征地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目的进行论述,以正确引导我国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准确定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危险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特定机关也可以不经申请而依职权主动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特定机关包括检察院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及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为避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受行政权侵害,监督行政权行使,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从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如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行政公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进而思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受案范围、举证责任等问题,希冀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创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确立,但其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与各界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公共利益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确定的重要基础。民事公益诉讼范围的确定应当坚持权利及时救济原则、必要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等。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应当包括环境污染、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有资产流失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案件,并且以后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扩张。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民法要求将公民的环境权、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监督保护权、消费者安全权等作为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适应了现代民法权利保障的要求,是新型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诉讼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限和传统法律制度(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缺失,已无力为环境公益提供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比较健全的公益诉讼模式,在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然后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范围,并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按照现有的经济法诉讼模式,经济公益救济存在司法盲区,因此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必要。其理论基础在于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和诉讼当事人制度的变革。在具体制度的建构方面,原告资格范围和诉讼事由范围都应有所限制;应建立经济公益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应分别进行;举证责任应主要由被告承担。  相似文献   

17.
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中,权力的存在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行政权力作为社会权力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它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是公民权利和人民利益实施保障功能和达到实现效能的客体和承担者,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行政权力的特性,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新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对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涵义入手,阐述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对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9.
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从本质上讲,行政权与公民权具有一致的利益,相互统一但不可否认,行政权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在具体运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对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侵害。面对这种侵害,缺少对抗手段的公民唯一的依靠就是提起行政诉讼以寻求司法保护,使行政机关成为行政诉讼案件中的主体。在此,我们通过对一些具体数据剖析,分析了公共行政被诉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制度一经产生就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制度。但从该制度的性质和目的看,我国行政许可制度仍处于幼年期。由于对行政许可性质认识上的偏差,致使权利主体有意无意地在行政许可过程中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对于有效保障主体合法权利的实现,有效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任意扩张和权力滥行都是无益的。行政许可制度只是基于确保社会正常发展的衡平机制与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从而更好地保障主体权利的有效实现这一目的的考虑,而对相对人取得行使该权利的资格设置了必要的条件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