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底《山花》、《作家》刊发的诸多小说,以中篇小说最具吸引力,长篇小说次之,短篇小说则相对较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9、10月《山花》、《作家》的小说好看者居多,读时只觉乱花过眼却鲜有夺目的亮色。有先锋追求的作家学会讲故事固然不坏,如果只满足于讲故事则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4.
第5期《山花》开篇是范小青自荐的《父亲还在渔隐街》,乍一看像是底层人群留守子女问题,而竟然被写得颇有些先锋的意思。娟子的父亲进城打工,一去经年,后来就再没了音讯,唯每月按时将钱寄来,成为勉强维持的微弱联系。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叫做"渔隐村"的地址。按图索骥的娟子在陌生的城市里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6.
第7期《山花》"小说家自荐"栏目发表的是叶兆言的短篇小说《十一岁的墓地》,在创作谈中,作家坦承小说素材来自童年回忆。对于叶兆言这样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现在又有从未使用的童年经验入文,可谓弥足珍贵。十一岁的老木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相似文献   

7.
相比前两月的平淡,7、8月出于0的《山花》、《作家杂志》明显热闹了许多,也好看了许多。 两期《山花》的两个头条都是中篇小说,都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8.
08年第3期《山花》“头条自荐”推出麦家的短篇小说《陆小依》。麦家近些年以《解密》、“暗算》与《风声》等可读性较强的长篇小说迅速走红,自然使读者对他的小说保持某种定向期待。但这篇《陆小依》却并不“好看”,可复述的故事也十分简单:陆小依因为去接从美国回来的大哥而在车站丢失儿子安安。或许作者的重心并非在于讲故事,而在挖掘呈现一个女人的精神状况——但陆小依这个形象却又如此单薄、暧昧不明。并不高明的议论与无关紧要的细节铺陈导致讲述节奏的失控,而引入“我”曾迷恋口语诗等“旁逸斜出”的段落,更使得小说有些“四不像”,整体感塌陷。  相似文献   

9.
刘庆邦发表于第9期《山花》“头条自荐”的短篇《燕子》,仍是作者多年来执着经营的矿区故事,质量略低于作者的水平线。一次鬼使神差使小女孩燕子将矿工林志文误认为父亲,林志文遂与燕子的母亲宋小英隐藏了燕子父亲的死讯,三人俨然一家。刘庆邦不直接呈现矿难之痛,而步步推进燕子那令人心酸的幸福,真可谓让阅读过程悲喜交加。在显然的矫饰性的行文中,刘庆邦依然给我们带来了微薄的暖意。  相似文献   

10.
第11期《山花》上半月,“头条白荐”是王松的中篇《杜丽娘》。小说中那个名叫杜丽娘的女人总是受冥冥之中的克夫命控制,却居然能安之若素。自从丈夫谌三羊死后,提亲的男人总是离奇死亡;她接连给柳大枪、孟枚等男性带来灾祸,最后却平心静气地接受了麻脸。如果说文学经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至情至性的化身,那么这里的杜丽娘则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第7期《山花》“头条自荐”所刊发的王棵的《美发史》(短篇),并非关于某个行业的历史,而只是一段个人史:“我”在始祖岛上服兵役期间,由一个拒绝理发的士兵逐渐成为岛上的理发能手。在“理发”的透镜中,孤岛士兵们寂寞、无奈而又不乏温情与憧憬的生存状态被折射出来。《美发史》展示了一种真正独特的个人经验(或许是想像性的),可惜它只是经验的陈列,平铺直叙之下的心理刻画难以动人。王棵关于“海岛生活”的小说水准一向明显高于其他题材的创作,《美发史》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算是达到水准。  相似文献   

12.
第3、4期《山花》保持今年1、2期定下的版面格局,以“回应经典”和“先锋之旅”栏目为主要看点。前者通常由一线作家的最新作品与创作谈相匹配,创作谈围绕“文学经典”来阐发,小说作为与过去(“回”)的对话,风格也相对稳重、传统。后者则试图保持《山花》作为先锋领地的特色,作品又大多保持了语言、叙事的形式感。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都市书写”栏目,形成目前本刊阅读趣味的三分天下。  相似文献   

13.
3、4月的《山花》、《作家》和《天涯》总共刊发了近30篇小说,包括3个长篇、4个中篇,但总体质量平平,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在第5、6期的《山花》中,最值得说的是徐则臣的中篇《西夏》。  相似文献   

15.
《不许你在大街上流浪》(朱传辉,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从题目就透出一股孩子稚气的任性,小说也正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的——小昭看不起离了婚又整日唠唠叨叨窝窝囊囊的父亲而不断从他身边“逃跑”,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流浪,最终被心怀疑窦的父亲带去做了亲子鉴定——叙述的语调、小说的修辞都跟着孩子的视角走,司空见惯的场景遂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善良宽厚又生性懦弱的父亲吴大海的形象也藉此确立,生动鲜活、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16.
《山花》、《作家》、《天涯》在暑期里推出了几篇立意求新的小说,让人眼睛一亮。不过到底是真正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新,还是只是花样翻新之新,甚或旧饭新炒之新,还需仔细考量。  相似文献   

17.
看《十月》     
有些小说就是从一个动机出发越走越远:某种意外撕开平淡的现实,虚构的力量推动裂纹不断蔓延生长,情节一步步走向紧张,最终将生活下面的深层结构暴露在文本当中。《十月》2009年第3期作为头条的中篇小说《琴断口》(方方)显然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18.
5、6月出版的《山花》《作家》《天涯》小说总体较为平淡,尽管不乏新异之作,却依然让人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方格子《锦衣玉食的生活》(《天涯》2005年第5期短篇)构思独特,它避开了日常生活的现场感和烟火气而将笔墨尽力倾注干一个下岗女工的精神状态。主人公艾芸希望过上一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使她与一般的下岗女工区别开来,小说也藉此将艾芸作为一个“人”的个体价值推上了前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