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鹏 《教育》2006,(15)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及社会有关各方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距离问题的解决则还远。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包括大学生本人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本刊特介绍一些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做法,以飨读者,并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今年上海高校共有14.9万名毕业生,比去年增加0.6万人,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其中,关于外地生源进沪问题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日前,相关部门发出《关于做好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有关事宜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外地生源进沪就业的落户政策与去年基本一致,并新增保护毕业生权益的相关规定,同时也提高了对应届毕业生申请户籍所签约用人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面试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但都是围绕着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一是了解自己,一是了解未来的供职单位.简言之,便是"知己知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既没有职业经验也没有求职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了解用人单位的困难程度远胜于对自己的了解.一个明晰了自己长处或者短处的学生,充其量只是拥有了一个庞大但没有坐标定位的信息库,唯有在与某种职业信息建立起一种逻辑层面与操作层面上的必然对应之后,个人信息才可能转化为最符合某个特定用人单位的有效体系,从而在面试中增大成功的概率.既然面试是一个通过短时间的双向沟通赢得用人单位接纳的过程,那么进行一种"以用人单位为导向"的面试准备就是非常必要了.这种准备可以从以下的三大步骤着手.  相似文献   

4.
2011年,又一批创纪录的650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涌入中国劳动力市场,如果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10万毕业生,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6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环境,本刊特推出本期专题——路在何方,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些即将转变为普通劳动者的从象牙塔走出的精英们。  相似文献   

5.
抬头看天 求职之前对于当年的就业形势,全国的、本地区的,相关行业的、本专业就业形势都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往届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可以成为选择就业方向时的重要参考.同时,对于自己学校所处的层次、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长线专业还是短线专业,专业前景如何等信息也要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6.
岁次2009,与金融危机一起成为中国社会热门话题的,是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数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大学生找工作发愁.有的悲观,有的无奈,有的牢骚满腹,有的忧心忡忡.大学生就业难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国人的心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陈骁 《上海教育》2001,(8):23-25
背景资料:1951—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基本上执行的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方针和“分成分配”的方针。1972—1979年:这一阶段的毕业生为“文革”期间推荐入学的学生,根据国家规定,除社来社去的毕业生仍回原社、队安排外,其余毕业生原则上哪来哪去,由原选送的部委、省市分配,国家只作少量调剂。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毕业生就业仍沿袭由政府“统包统分”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就业压力与女大学生征婚 接近年底,将于明年7月离开校园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高峰期又将到来。临近毕业,不少女生却无心找工作,往婚介所跑得比人才市场还勤快。据了解,在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婚姻成为不少女生的另一条“退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收入成为她们择偶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高学历竞争明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各种压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片  相似文献   

10.
为“剩男剩女”就业支招当2007年应届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奔波时,还有一个群体正与应届生“争抢饭碗”,那就是至今尚未就业的2006届,甚至2005届大学生(又被称为“剩男剩女”),他们因为长期未就业,“空白”的职业经历使他们在招聘市场上处境尴尬。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约有124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看来“剩男剩女”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造成“剩男剩女”未就业的原因是复杂的,只有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剩男剩女”支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才能起到实质性效果。求职受挫消极埋怨不久…  相似文献   

11.
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第一条出路:应聘,绝不放弃 早上八点半不到。东华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王睿便怀揣着厚厚的一叠简历排到了体育馆门前长长的队伍中,为了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他特意穿了一件黑色的西装。松江早展的气温很低,排在队伍中的王睿冻得瑟瑟发抖。  相似文献   

12.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  相似文献   

13.
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新“读书无用论”和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关系很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高校扩招后的“天之骄子”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失显自身的优势。就业市场的逐渐成熟,也使广大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惟学历论”转向“惟能力论”。高校毕业生们学历的隐形优势被打破后,在大浪淘沙的就业市场中越来越显得渺小,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反,以前不被看好的技工学校,在高等教育大步发展的今天,却逐渐呈现出招  相似文献   

15.
梁静 《教育》2012,(35):27
年底了,高校毕业生又倾巢而出,分头找工作去了。可在这时候,却涌现出另一拨准备和他们一较高下的"人马"。这拨"人马"的代号叫"跳早族",特征就是趁早跳槽,他们的群体正在日渐壮大。虽然"跳早"现象如今已成常态,但是专家提醒,"跳早"需以优化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为前提,避免盲目跳槽。频繁跳槽,不知自己要什么这些天,一听说哪个地方有招聘会,25岁的林丽丽都会起个大早,换上正装,带着简历,直奔招聘会现场。"和应届毕业生相比,我应该算比较有经验的吧!"林丽丽说。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国将有611万应届毕业生走出高校,比2008年增加52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480万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创新高,而且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新增岗位进一步萎缩。这个冬天对广大准备走上社会的学生而言,显得格外寒冷。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处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现如今,盲目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质量下滑,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6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00万,除了几十所排名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压力外,其他大学的就业率非常之低,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焦点问题。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最近几年被社会各界关注。年复一年,这一难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虽然政府有关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与大学生自己"被就业"的感觉有差距,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2009年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深入思考。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是三大就业群体。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更是雪上加霜。就此,广西师范学院贺祖斌教授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召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术研讨会,针对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十个专题展开讨论,并整理出"困惑与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讨成果。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大学生对待自己的薪酬也不再好高骛远,更趋于理性。大多应届生毕业生都能接受从千元左右开始做起,再逐步过渡。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应届大学生起薪点较低,但一两年后,随着社会的历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月薪达到两三千元是很平常的事。那些‘摔打’的优秀的学生年薪二十几万也很多”。  相似文献   

20.
2011 年的校园招聘拉开了帷幕,又一届的毕业生开始了奔波的求职路.为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不遗余力,甚至不惜"血本".由此,各高校周边的发型室、快照店、服装店也随之迎来了销售的旺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