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兰台世界》2012,(22):80
7月8日是《罗斯威尔纪事报》曝光美国军方在罗斯威尔附近牧场截获坠毁飞碟的65周年纪念日。7月10日,一名中央情报局特工爆料说,飞碟坠毁是真的,美国确实得到了外星人尸体。爆料——"美国得到了外星人尸体"日前,中情局(CIA)资深探员蔡斯·布兰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艘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飞行器在罗斯威尔坠毁,军方拿到的不仅仅是残骸,还有尸体……那才不是后来官方所说的气象气球。"  相似文献   

2.
邓瑜 《新闻战线》2012,(5):59-62
尹文,"3·15"晚会总导演,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制片人。网上的照片带有某种"欺骗性"——蓄短须,着中山装,蛮像个大模大样运筹帷幄的大牌导演。采访前夕,因为接到南方家中急电,内部座谈会和采访任务我都不得不委托同事接手。回京后,因为前期的行程安排,虽未直接参与采访,我还是参加了央视"3·15"的总结研讨会,似乎是为了验证我对网络照片的怀疑态度,直到主持人开场介绍,我才意识  相似文献   

3.
因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隐性采访这一争议不断的采访手段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3·15"晚会所使用的新闻调查方法为典型案例,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媒体使用隐性采访的原因,并对隐性采访进行职业伦理思辨,提出运用隐性采访的必备前提,进而得出慎用隐性采访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12月24日至30日,2020 "冰雪之冠·童话龙江"系列主题体验式采访活动在黑龙江举行。来自中央媒体驻省机构及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活动。采访团先后赴哈尔滨、亚布力以及雪乡等地,体验"哈亚雪"冬季旅游精品路线,采制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并通过所属新闻客户端及各大新媒体平台即时发布。通过体验式采访活动,媒体人感受到雪乡就像镶嵌在黑土地上的一颗珍珠,原生、洁白;感受到龙江冰雪如童话世界,美妙绝伦,让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物专访,采访难度大,写作"精度"高,是新闻十八般武艺中的绝活。感觉每次采访都像一场小小的"战役",是对记者能力、水平和敬业精神的一次全面考量。要做好多方面准备,方能完美交差。  相似文献   

7.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前不久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该书是一部报告文学,是作者九次采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林秀贞的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被新闻记者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形式,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流行开来后,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许多新闻记者都会用此手段采集大量素材并在随后集中推出,几乎年年引起轰动。这些年,这种手段虽然不再像民生新闻勃兴之初那样被作为收视率的“必杀技”在电视新闻节目天天采用,  相似文献   

9.
暴力恐怖事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风险。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3·01昆明暴恐事件和5·22乌鲁木齐暴恐事件的相关言论为研究文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相关言论中构建了一组二元对立关系,即以暴恐事件受害者、@人民日报及其读者为代表的"我们"和以暴恐分子为主的"他们"的对立。@人民日报通过凸显评价框架、使用主语隐现的句子、选择带倾向性的指示词,将"他们"置于非正义的一方,并且通过选择民族团结、美好愿景等积极意向框架团结"我们",与"他们"对立。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没有采访便没有现代新闻事业。对某些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很简单,就像请一位客人出去吃饭一样,不同的是带着熟悉的录音机或者笔记本,来一次精心准备的活跃交谈而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采访不需要大学的学位和什么社会地位,只需要对人、对事物的持久的好奇心,再加上慎重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怎么称呼您     
涂启智 《声屏世界》2014,(12):72-72
<正>央视四套2014年9月19日晚播出的"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大渡河畔第一城·美丽丹巴"一集中,在采访当地一位嘉绒藏族女子时,出镜记者周雪梅因为把握不准对方的年龄,尴尬问道:"是叫您大姐呢,还是叫您阿姨?"对方回答道:"叫我阿姨好了。"应该说,周雪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话还是谨慎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节目的年青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就出现过称谓混乱的窘况。如把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称为"大伯",而将年已七旬的老人称呼为  相似文献   

12.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3.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秋日的北京,金风送爽.在人民日报社旁边的一栋小楼里,记者采访了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话题是即将到来的"十一·八"记者节.  相似文献   

16.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至今,笔者陆续采访了数十位外国友人.几年下来,通过自身的采访经历和一些同行的采访过程,笔者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外交无小事",涉外采访虽然不是正式的官方外交行为,但在和外国友人的接触中充分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对采访者来说仍是十分必要、十分基本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克隆牛之死     
说来滑稽也。一位曾经采访前一时期热闹非凡的山东曹县克隆牛实验的记者,在被问及克隆牛为什么先后死亡的时候,他竞答曰:被记者吓死的。听者愕然。就像只闻狗咬人,未闻人咬狗一  相似文献   

19.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4,(15):96-96
格温妮丝·帕特洛 恶评前辈遭掌掴 16日晚,在一档电视秀中,80岁的喜剧演员琼·里弗斯扇了41岁的奥斯卡影后格温妮丝·帕特洛一巴掌。帕特洛曾经在接受采访中说,再也不会尝试肉毒杆菌,因为上一次注射之后让她的面部表情看上去很疯狂,就像琼·里弗斯一样。琼扇帕特洛的这一巴掌也算是对之前恶评的报复吧。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1,(21):25
本刊讯(记者韩阳)7月5日,接力出版社和新浪网在北京联合举办发布会。作为"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文简体版出版方,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回顾了"暮光之城"系列在中国取得的畅销佳绩,并隆重推出由"暮光之城"系列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亲笔撰写的《"暮光之城"官方指南》,这部由梅尔亲笔操刀的百科全书式的官方指南给"暮光之城"系列扑朔迷离的网络争议以权威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