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法则"是儿童学习、生活时内在与外显心理、行为所遵循的规则。作为独立的个体,儿童认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我的心性法则,他们有自我的生活法则,他们有自我的体验法则……我们应遵循"儿童法则",实践我们的"习作"生成。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变换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因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亚娟 《教育探索》2005,5(12):33-34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很多内容都取决于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通过生活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从而达到让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对于“生活”都有自己的论述.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教育观的探究,我们得到更加深刻的启示,更加认识到儿童教育的源泉是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留心每一个孩子,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孩子作文中的语言却常常是“八股文”十足: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活泼烂漫的天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 1.直指儿童。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数学的“前理解”,或者称作为儿童数学学习的“期待视界”。它们的存在对数学教学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数学教学惟有“直指儿童”,才能真正和儿童并肩看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儿童都是有思想情感、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哲学世界、自己的道德观、自己的审美……这一切构成了儿童独特的生活世界,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金山 《今日教育》2007,(8):29-30
生活在今天的儿童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有关性方面的内容到处可见:电影、电视、各种刊物的性内容等等,都以不同的传播方式进入儿童的视野。他们在有意无意中看到和感受到一些性问题。由于幼儿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知道一个为什么,因此,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家长若不因势利导地进行性教育,以端正幼儿的性态度,幼儿就很容易受到不正确的性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话题缘起:一个女生的家长在孩子读过童话后很担忧地对我说:“我很不希望她读童话,特别是看她读到‘王子和公主正在深情地牵手,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时我就很担心,现实生活哪有这么美好。”我想很多大人都误解了童话。童话是什么?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月亮会和他们说话,风儿会和他们捉迷藏,花花草草会跳舞,小猫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是美好的,万物皆有灵!我们不妨走进孩子们心底最纯净、最美好的空间,通过童话了解儿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聊聊童话吧。  相似文献   

10.
于艳荣 《辽宁教育》2007,(11):48-5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有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大多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他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童话作家,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怎样顺应这一儿童思维特点,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眼中的“有意思”的作文,写他们愿意写、高兴写的作文呢?“有意思”和“有意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江苏教育》2010,(4):43-46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课题寄语     
儿童的成长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如何根据2~3岁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组织他们的一日生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3岁前儿童的经验和智力都是在生活和游戏中积累和发展的,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体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认为,托班儿童的一日活动应以生活、游戏、锻炼为主旋律,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游戏中成长,锻炼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生活化课程的本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生活化课程"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鼓励"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并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生活化课程以培育完整的儿童为导向,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流畅的、自然的。我们希望在这套课程里,能够看到儿童、看到游戏、看到文化。  相似文献   

14.
黄旭玲 《贵州教育》2009,(13):25-26
一、求真:活动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的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滕平 《上海教育》2008,(18):48-49
从幼儿园迈入学校的大门,孩子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转换,无论对于儿童的学校生涯还是对于学校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生体验。有学者指出:幼儿园的经历使儿童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校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堂,在那里他们将把自己变成真止的学习者。在我国,儿童年满6周岁就可以进入小学学习。  相似文献   

16.
张婕 《福建教育》2022,(25):27-29
<正>我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我们不断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希望能够让课程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在初步建构生活化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儿童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在听,可听到的是来自儿童内心的声音吗?”“我们在讨论,可话题是儿童生活真正需要的吗?”“我们课程实施途径有多种,可真正支持儿童更好地生活了吗?”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生活化课程就像一张开放的、未定型的、变化的网。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尤其是儿童首先接触的是他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我们给他们构建的科学世界.学生首先是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教学模式是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我们的思品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活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个智残儿童都生活在缤纷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可以体验的、能看到甚至是可以触摸的现实。于是,我们在辅读班音乐课堂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史振荣 《甘肃教育》2011,(11):27-27
库伯尔斯特曾说过:“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不被同伴认可,连交朋友都遭到拒绝,不好好学习。他们缺少同学、老师的关爱。因此,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