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122-125
为满足电动汽车行驶工况实验教学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虚实结合的电动汽车行驶工况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综合了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优势,虚拟实验部分主要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上完成,实物实验部分依托测试设备完成。实验教学结果表明,该系统加深了学生对于车用工况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改进实验方法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无线发射和接收系统让学生进行试验,提高学生兴趣;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五种措施改进实验教学两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数字仿真实验系统和数字化真实实验系统作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优势互补,共同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手势识别车载人机交互系统虚实结合实验教学项目引入到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设计了基础实验、能力提高和延伸拓展3层次、递进式实验任务。虚实结合实验教学项目面向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设计复杂数字系统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一定的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和体会。 一、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实验技能,而且还注意引导他们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理学科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从构建虚拟地理环境实验系统的思路入手,分析探讨虚拟地理环境实验系统在解决教育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克服实验资源不均衡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初步讨论构建虚拟地理环境实验系统的方法和示范应用案例。从实验教学的角度,虚拟地理环境实验系统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凝练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实验教学手段,使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野外调查能力、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等方面综合发展,培养富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地使地理实验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嵌入式系统实验课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不足,对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更新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及完善嵌入式实验平台。提出了嵌入式硬件实验教学新思路,形成系统化、多样化、开放式的创新嵌入式实验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在嵌入式领域中学习和创新的潜力,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204-207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一套射频微波与天线类课程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对实验系统的设计思想、整体功能及各部分电路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并以如何开展微带八木天线实验为例,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设计。所开发的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不仅设计思路模块化和形象化,而且实验内容更具设计性,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校嵌入式实验教学内容简单、与工程实际联系少、重视演示忽略学生实际参与、实验操作繁琐等问题,提出了基于NFS网络文件系统的嵌入式系统ARM实验教学平台设计方案,构建了基于单机和网络两种模式的新型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平台。实践表明,该实验平台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增加了实验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学校实验室实际条件出发,认真探索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实验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实验基本原理、技能和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系统的科研思路,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90后"大学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这一代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仅有极少数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社会大众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包容的的态度来看待"90后"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传统教学采用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构建主义和知识共享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前端技术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改革方法,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同,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三段式"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养成知识共享行为与习惯,最大程度地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在"精神成人"方面缺失的长时段、结构性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了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各种根源,阐述了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也指出了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上应承担的责任--大学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更应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利用H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考察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探讨生师互动对认知技能、操作及社交技能、满意度、归属感的影响是否因学生背景特征而异。统计结果表明,男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师互动越频繁;非课程的生师互动对女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男生,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影响高于中等收入家庭,对父母双方均上过大学的学生影响高于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和一方上过大学的学生;辅助教师进行研究对男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对低收入家庭和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的影响高于同辈。大学应依靠制度性手段提升生师互动的总体水平,采取支持性措施改善弱势学生的生师互动,增强互动情境性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谈“学问”来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其弊之一。只注重学书本知识,忽略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脑中缺乏“?”,也就缺乏创造的种子。所以教育者要转变“学问”的旧观念意识,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首先学会问。学生有了较强的问的能力,也就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明天才会闪烁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非哲学专业本科生哲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是意义重大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也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以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喜爱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为例,强调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求兴趣、热情,独立、开放的思维习惯等哲学素养为目标,探索更合乎哲学本性的教育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实证研究表明,"自主创业型"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占有相当比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既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也能引导并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试图从创业过程的角度,根据创业过程所需元素来挖掘出更适合于独立学院"自主创业型"学生的培养策略,力求能够更好地对其加以培养,并以此来树立独立学院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所有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上,性别的主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大学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桂春 《教育科学》2006,22(1):49-52
建构主义在教师角色及其作用问题上的见解完全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教师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知识的“工程师”,而是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学生“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意义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教师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处理好角色互换;教师教育应按建构主义的理解和要求来确立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mor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D) are enrolling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their learning need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the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are encouraged to enter the academy by Australian university policies and government legislation but, once there, find that the promise of equal opportunity is often not kept.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insights into how university lecturers' normative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s can affect students' everyday experiences.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with LD showed that they do not often receive support services, their "stories" are not believed, and they often feel that they do not "belo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