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德"三大批判"按顺序分别探讨真、善和美,所以人们习惯用"真善美"表述三者顺序,并将其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但"真善美"的表述方式不仅和康德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初衷不一致,而且"善"高于"美"。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道"为灵魂、以"合"为途径、以"和"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因此当以"善"为最高境界,守住"善本位",既可以按"真美善",也可以按"美真善"的路径去努力,实现"殊途同归"。人的真正本质就是追求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赵同森 《教育与职业》2006,(27):182-183
教育的灵魂就是培养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就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素质教育应当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必须做到三个方面: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教育必须有信仰和世界观;教育内容、原则、方法必须导向人类灵魂之根源。  相似文献   

3.
《宁夏教育科研》2005,(1):38-38
真善美是人类一切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的神圣职责,首先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因为,只有真善美才能启迪真善美。  相似文献   

4.
课间,听到有孩子竟然朗读着恶搞的诗作,稚嫩的童声萦绕耳际,让我总觉得有些不协调:一方面,背诵诗文,就是为了表达时的运用,孩子们能够活用,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经典诗文,被这样恶搞,纯洁的思想步入"恶"的泥潭,又怎能结出真善美的果实呢?看来,作为教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承担着新使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时做出审思与转变:一方面,要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思政教育灵魂之"心",对标立德树人,坚守育人初心;另一方面,要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增强网络思维,探索教育模式,在进行思政教育"创新"的同时牢牢守住"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初心"。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特点在于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与其他艺术相比较,一方面音乐的形象和意义是模糊的,难于分析,但是另一方面它能直接进入心灵而无须翻译解释。音乐作品的形象和意义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统一的音响本身,音乐活动也就是灵魂的塑造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师为本教学文化既然是教师群体共享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那么,在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就是天然的主体。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检视自身具有的文化生命力,即教师要具备能够引导整个人类文化生命的主体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行为的外在表现真正符合真善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课间,听到有孩子竟然朗读着恶搞的诗作,稚嫩的童声萦绕耳际,让我总觉得有些不协调:一方面,背诵诗文,就是为了表达时的运用,孩子们能够活用,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经典诗文,被这样恶搞,纯洁的思想步入“恶”的泥潭,又怎能结出真善美的果实呢?看来,作为教师,对于恶搞,应该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恰当活用诗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守住内心的“灵瑰” 人生在世,须有立身之本。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灵魂就是深入地层的树根,有了它,大树才会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失去灵魂,就会像没有了引力束缚的流星,最终陨落在天际。  相似文献   

10.
李少玉 《教育文汇》2013,(18):34-35
真善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其中求知识之“真”是前提,求道德之“善”是灵魂,求艺术之“美”是手段。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真善美,让真善美时时充斥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1.
孙艳丽 《课外阅读》2011,(7):117-117
民众有门神们也是守护神,教师就是学生的守护神,教师守护学生的本真,做真人,行真事,教师以仁慈之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教师守护学生的灵魂之门还守护好学生的智慧之门,做到这些,就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唤醒他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对教育本质最富有诗意的理解。本文将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历的教育实例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宗璞的这两段文字,描绘了草原别样的天空,令人神往。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飞扬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坚守。进入我们思想的是一个向上不息的灵魂,是一颗纯净不染纤尘,没有丝毫负赘的心。它在辽阔的草原上空自由地呼吸,自由地飞翔,自由地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梦般的变幻。我们不禁要感叹:美,源于心灵的自由和本真。  相似文献   

14.
通达与穷厄的文化隐喻——王昌龄《长信秋词》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的人生轨迹及心态流变可以从其宫怨诗中看出。它不仅反映宫女的落寞生活 ,亦蕴含诗人有意为之的本真寄托 :一方面昭示他对理想人生 (功名通达 )的艳羡、痴想 ;另一方面则隐喻他对客观现实 (穷厄命运 )的哀怨和凄苦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是传承这种文化的空间载体,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如何在倡导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主的课堂上,让浓浓的语文味飘洒于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创设语言实践机会,让课堂焕发浓浓语文味,尽显语言魅力,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语文收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7.
记得"新基础教育"实验之初,我们一方面被叶澜教授"追求生命本真"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另一方面仍期盼从专家手中获得可操作的行为模式。经历了十年发展性、成型性研究,我们才逐渐体会到,教育改革不能靠获取"单一行为模式"解决问题,而要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种最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敬师们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苏]加里宁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 《学子》2012,(7):47-48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大家墨客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于漪老师的一席话,真挚而中肯地告诫我们,"本真"是文章的生命与灵魂。中学生要想创作出真正的"美文",其真我与真情便成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灵魂,故而,中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在回归本色、写出真意的"灵魂"之...  相似文献   

20.
正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独具魅力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故事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故事又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意蕴深远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点亮孩子追求"真善美"的心灯。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故事是值得挖掘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