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本课程资源",同时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是课程改革的追求"。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实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更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作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合理、适切、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依目标而设的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制订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现以本人指导我校青年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四单元《红绿灯》一课为例,谈谈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往的品德课,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须有“三维”目标的理念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在教学目标理解和达成上的不足。尤其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目标设置不清晰或目标落实不到位甚至错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教学目标:品质课堂的基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它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新型教育模式与已有教育模式的对照、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品德与社会》教学与整合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整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 2016 年起,教育部先后将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名称改为《道德与法治》,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但在传统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之下,部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目标偏颇、教学内容窄化、实施状况不佳、教学评价缺失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实施状况、增添教学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类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对社会情感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使良好品德养成和个性发展的新课程,它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抛弃了成人化的道德说教,通过社会生活实例、美文阅读和儿童的实践参与,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养成教育。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必须放弃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老师讲,学生听"说再见,在完全开放的大课堂里才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值得一直研究的问题。教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创设出生活的、富有朝气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师生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对于平德育社会学科的教学而言,合理、适切、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依目标而设的教学活动,对教学任务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制订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现以本人指导青年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红绿灯》一课为例,谈谈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的目标教学又是随着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以美国心理学家鲁拇关于“为掌握学习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表,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并按总目标(提示)——分目标(感知、论证、巩固)——总目标(强化)的过程,把围绕总目标而分解出来的分目标附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