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迎接学校的一次重要活动,我们对贴在班级走廊里的作品袋进行了更换,并在每个袋子上为幼儿写上了名字,这样不但美化了环境,又能让家长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美术活动方面的进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2.
陈思宇 《红领巾》2009,(6):I0007-I0007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哑然失笑。我给你们讲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持校园的整洁,方便师生丢垃圾,我校在校园里摆放了十来个垃圾桶,由门卫负责清理。在我的印象中,学校的垃圾桶从塑料的换成铁的,又从铁的换成不锈钢的,这学期又换成了绿  相似文献   

4.
创新展台栏目在坚持求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选稿范围,即不仅仅局限于考题的解析与评价,还可以是原创新题的展示,教材例、习题的变式研究,经典问题的奇思妙解,中考命题规律的探究,等等.欢迎大家为本栏目撰稿.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妈像个“垃圾桶”。吃晚饭时,我和爸爸吃的是新煮的大米粥、新做的面条,可妈妈吃的是我中午的剩米饭。  相似文献   

6.
创新展台栏目在坚持“求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选稿范围,即不仅仅局限于考题的解析与评价,还可以是原创新题的展示,教材例、习题的变式研究,经典问题的奇思妙解,中考命题规律的探究,等等.欢迎大家为本栏目撰稿.  相似文献   

7.
从怀孕开始,你就像是一个容器。把孩子紧紧包裹在子宫里,给他温暖,养育他,照顾他,他才会安全长大。但孩子一旦出生,我们就再也不能时刻保护他们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9-90页“读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韩艳红 《师道》2009,(5):55-55
女儿上了小学二年级。给女儿洗外衣,总能在她漂亮的衣服兜里翻出几颗黑黑的或灰灰的小石头,有的小石头还有泥土顽强不屈地附着在上面。我总是把石子随手扔进垃圾桶里。  相似文献   

11.
我任教二年级的书法课。经过近两年来的书法习练.虽有一些学生字还写得东倒两歪,但更多的是有规有矩,有模有样。我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欣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趣 师:我们来做一个陕速取小棒的游戏,看谁能很快取出9根小棒。  相似文献   

14.
谭笑 《湖南教育》2006,(3):25-27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P92“统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它们在举行运动会呢,你们瞧!(出示课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学生观看一分钟后切断画面。 师:我想看看刚才哪个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相似文献   

15.
冯桂群 《江西教育》2007,(10):39-40
【教学内窖】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共同探究 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5时20分。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快乐、热情,最根本的在于自我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如果想让教师充满激情地工作,学校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让他们尽情起舞。"  相似文献   

17.
我们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很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场地供全园小中大的孩子游玩,每个活动场地都有个垃圾箱。在炎炎夏日的某一天中,孩子们突然发现垃圾桶的三角顶变热了,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在观察孩子们讨论'垃圾桶变热'这一话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自主观察与探究,是他们获得有益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8.
邓建华 《教师》2015,(2):113
班级教育渗透细微处,一个小小的垃圾桶,也能折射出孩子成长中的"挫折"与"尊严"。这"挫折"里透着教师教育方法的缺失与误导、家长引导的短浅与偏见、同伴评价的伤害。这"尊严"里更透着那些被冠以"后进生"称呼的孩子们的内心渴望。教育着眼于生命的小处,才能成就人生的长度。  相似文献   

19.
作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一文中曾如此描述:“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诚然,古典场景的缺席,美学元素的流逝,让学生再难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而情感的淡薄,生活经历的单纯,让学生更难以感受杜子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国难与家愁,加上机械反复的默写,零碎繁琐的讲解,令学生面对诗词之海唯有望洋兴叹。古诗词这绵延几千年的文学瑰宝,走入了一种微妙尴尬的境地。试想我们的先辈,吟出了璀璨唐诗,作下了灵秀宋词,他们当初又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多少先进的媒体作辅助呢?于是笔者不禁想起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反觉其与诗词是在同一环境下生长的,是气息相融的,是心性相通的。那么,我们何不将古典方式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呢?以期待在这种融合中重现古朴风物,延续美学信息,传承精神资源。鉴于此,笔者尝试了“生态涵泳式”古诗词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