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单元教材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看图学文,一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183;运用”。本组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介绍了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有的描写出了伟人小时候读书学习的地方,有的叙述中蕴含哲理,有的体现了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却不懂得运用,这是目前困惑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尝试让学生多方面采集素材,把采集的过程变成学生表达的过程;课外模仿表达,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课内多层演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提供练说、练笔的良机;注重学科整合,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习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习作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必修1)的经典课文,其主要内容是写烛之武讽劝秦伯与晋"解盟"而与郑国"结盟"。故事性强,言语精简,深受众师生的喜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们这样的提出疑问:老师,这篇文章如此讲究精炼,讲究用字,可这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运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  相似文献   

6.
童厚 《教育文汇》2004,(6):35-36
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记忆的方法很多,如理解记忆、发散记忆等。我认为,语文学习中的背诵,当然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甚至是“硬背”,也是语文学习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不是“分析”——让学生充分地、深刻地、一致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首先是“唤醒”,即“唤醒”学生对言语文字的敏锐感觉,形成“感”的积淀,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教学《毕业赠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出示学习提示: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绘声绘色。2.诵读:画出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并背诵下来,最好能烂熟于心。3.品读:一边默读一边揣摩课文在表达、词语运用等方面的妙处,随时批注下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  相似文献   

9.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丰富的语言积累,能使学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笔下生花。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的诵读、积累,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积累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段美文。可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并不高涨,总是等到我检查的时候才临阵磨枪,甚至有时抽查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背诵下来。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怎样变“让我背”为“我要背”呢?  相似文献   

10.
交道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1.
由孤立式转向语言和内容相结合是语言教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以内容为本”(CBI)的教学模式使语言的形式、内容和运用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我国目前英语教改的形式,研究生英语实施CBI教学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朱国忠 《师道》2005,(9):16-17
中国众多现代名人的背功都很“精深”。谢冰莹四岁识字,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随园全部女弟子诗。刘半农11岁能背诵《长恨歌》《琵琶行》。还听说茅盾先生能倒背《红楼梦》。这些名人都有坚实的学底蕴。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也认为作“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都曾呼吁: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所言:中国语文教学应酝酿着一次重大的"转身":从重"语言理解"转向重"言语运用"。这一转变,是重大的,亦将是革命性的。一、"读写结合"中的模仿写  相似文献   

14.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满堂灌”,违背了语言学习过程规律 ,实现不了语言知识“互动”。而运用课文“互动”教学模式 ,用英语学英语 ,不失为爱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文教学 ,培养认知能力的良策  相似文献   

16.
<正>汉族少数民族总计完形填空这一题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用举足轻重描述毫不为过。尤其是在高考中,解答完形填空能力的高低就是高考英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仔细分析了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题,发现该题型已经从注重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及一些知识点的考查,转为越来越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别强调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细节欣赏。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要求学生像学习汉语那样,用鉴赏的眼光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深层情感有些勉为其难。为了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笔者利用近几年的一线教学机会,展开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体会:身临其境解题法就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改实施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但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仍不理想,高耗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重课文思想感情的挖掘,轻表达智慧,表现手法的探究,重文章故事情节的再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轻语言运用的习得。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实现"三个转向",从重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转向文本的审美解读;从重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挖深,转向表现手法的探究;从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转向读写技能的习得。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课标对"背诵优秀诗文篇(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按照年龄和学段的递进,其量的要求也在上升。综观人教版小学第二、三学段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课后的思考题或作业中常会出现"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对于文后提出明确要求背诵整篇文章或指定段落的刚性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而对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弹性要求到底落实得怎样,笔者对本  相似文献   

19.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7,(4B):16-17
面对同一版本教材,同一篇课,同样陌生的学生,两位语言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教师上出了两堂风格迥异的英语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复述恰恰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办法。这是因为复述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但据笔者观察,复述这个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被我们无意中“弱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