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写作的兴趣,占据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能力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标志,是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对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点拨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越过障碍,畅通思维,才能更好地进行表达。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最初的难,难在学生没有写作的欲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大自然的素材;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多进行小制作;开拓玩境,写自己爱玩的事;多读书,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4.
张正华 《教师》2014,(33):34-34
正近年来,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堂基本是这样的:读一读,画一画,品一品,写一写。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读一遍课文便开讲,学生还未感知课文内容,便被拉去赏析,去体验,或者去迁移。一节课讲完,可能有很多学生课文都还没读熟,课文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还都不了解。试想,这样,学生读写能力怎能得到提高,又谈何积累及运用呢?其实积累与运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积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现在的部分学生肚里没有多少素材,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普遍存在思路狭窄、空洞无物、结构雷同,甚至千篇一律、只会模仿、生搬硬套的毛病。还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是抄抄抄,要么从网上下载,要么找一本作文书,不管三七二十一,题目、内容一股脑儿抄来,应付了事,甚至里面的地名、人名都不做修改。明明是高中学生的"新学期寄语",他却把"交通大学大四学生"的新学期寄  相似文献   

6.
刘卫平 《小学生》2013,(2):17-17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要么言之无序,要么言之无物。挖空心思到头来写的文章是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开头精彩,可一到重点却一笔带过,帽下无人,这样的文章没有真情,更谈不上有感人之处。这些现状一直困惑着我,也一直激励着我寻求学生乐于习作的方法。一、在观察中丰富感知,自由倾吐语文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注意力不集  相似文献   

7.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纵观古今文人、学者,都把读书看成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然而,当我们把镜头转向现在的中学生时,其文本阅读的现状却是令人堪忧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于阅读感兴趣,并乐在其中呢?  相似文献   

8.
<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1;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怎么办?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接地气"。一、下水→指导:自成之蹊上蕴蓄"底气"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学祁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  相似文献   

9.
正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现在的教师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以提高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学生做了,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记录下来,比凭空想象、随便臆造要容易得多。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曾经精心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课——巧手折纸课。  相似文献   

11.
<正>一、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断阅读,记录好的格言警局、语言词汇,不仅能积累广泛、丰富的写作材料,也能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个人内涵,写作自然更会得心应手、厚积薄发。1.选择合适的书籍,激起学生情感共鸣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产生共鸣是学生阅读的催化剂,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充分得到阅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是一份试卷的重头戏,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反映。但一个班中喜欢作文的同学少之又少,写作时只能"咬着笔头"凑足字数,敷衍了事。很大程度上,缺少材料,无话可说、无话想说是厌烦作文的根源。我以为不必好高骛远,立足实际,就近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开采好自己的身边生活以及时事热点这两个矿藏,应该能比较顺利地练好写作的内功。一、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不缺少可写的东西,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条  相似文献   

13.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我从写微型日记入手抓住四个方面,激活学生的内心诉求,四点并蒂,抓"微"见大,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习作导航。下面我从自己的实践入手,谈谈微型日记的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语文素养丰富的内涵中,语言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强化熟读背诵、扩大课外阅读、增加作文密度等形式,使学生从阅读写作中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李金玲 《教师》2015,(6):22-2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常把单纯的字、词、句、段、篇训练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等同,重写作方法轻写作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材料,作文时无话可说,饱尝“无米之炊”的滋味.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文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外界的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并储存在大脑中,作文时,大脑经过加工将信息输出.信息的输入正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后,一经触发,那份童趣自然就会挥洒得淋漓尽致。如此,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回顾当前高中生作文常见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切题、素材、思想、语言、构思等方面,其中素材运用的问题尤其突出。素材或缺少,或罗列,或老套。首先,内容空洞,缺少素材。有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喜欢泛泛而谈,道理讲了许多,但是却缺少材料佐证,不懂得举例分析;或者举例只会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举  相似文献   

18.
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也曾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是古人对读书与写作经验的总结。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素材积累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即便是信息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是指导作文的金玉良言。写作素材的贫乏,使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无话可说;写作素材陈旧,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时至今日,仍然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顽疾。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没有  相似文献   

19.
潘青松 《考试周刊》2016,(11):46-47
<正>生活是个聚宝盆,喜怒哀乐都在此。生活是作文的"根",只有抓住生活之"源",才能畅写作之"流"。但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这就要关注两点:写什么和怎样写。一、写什么写什么?这就必须谈到写作素材,也自然想到写作的"源"。不错,生活是百宝箱,什么素材都有,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拿得到、用得上。那怎么办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下素材类别。1.观察类。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积累,讲究方法,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一、激发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1.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抒发个性化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活泼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情,写个性,崇尚学生的真实内心的吐露,挖掘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保证学生写自己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