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少华在《中州学刊》2008年第4411/1发表的《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中指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建设道德体制的根本。它要求将“孝梯”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本质需求,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贯穿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多维系统中发挥长效作用。温家宝总理看望95岁的季羡林先生时,季羡林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伟大著作。本文从黑人女性与自然、融入自然和远离自然三部分展开论述,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是如何在父权话语和种族歧视的前提下,在不同族裔、性别、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洛克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批判"君权神授"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天赋自由"的个人权利思想。洛克的个人自由权利的逻辑起点为自然状态,他认为,自然法等同于理性,人在自然状态中受理性的指导。在自然状态社会中,人的自由权是无法全面保障的。洛克认为,公民通过每个人"同意"由自然社会进入公民政治社会共同体,制定全体公民同意的共同法律法规,并通过现成的社会法规定自身的行为方式,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权利。同时指出,自然法则和社会法都具有局限性,要辩证看待它们的统一关系。洛克的自由权利思想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有条件的自由,这对推动个人自由权利的行为选择、法治社会建设和政府行为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其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观众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自己女儿因生长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摩擦和纷争,因此,基于跨文化视角,具体分析小说中反映的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把"道"看作是人和万物的本源,把"德"看成是万物生存的自然本性。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存应遵循"道",这样其生存状态才是自然的。而《庄子》则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天道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只是迹相,而演造这些迹相的就是"道"。庄子主张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各任自然,才是最高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相似文献   

8.
吴蕴慧 《文化学刊》2010,(2):179-182
在《礼记》所建构的家庭礼仪中,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需竭尽孝道,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需疼爱教诲,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相处时亦需恪守礼节。《礼记》所构建以父母、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礼仪规范,提倡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可以约束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行为和关系,而且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至今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斗室三间藏日月,报章万种纳乾坤。1998年苗世明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家家庭藏报馆,在此基础上,2003年,一个国际性标准的景点——苗世明藏报博物馆又在平遥古城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私家藏报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报,现集古今中外报纸30611种,368712份;杂志10221种,55154册、图书3266册。收藏的早期报纸主要有清朝时期的《申报》、《京报》、《南洋官报》、《新闻报》、《沪报》、《中外日报》、《晋报》、《大同白话报》和民国五年《晨钟报》创刊号等民国报刊500余种以及建国后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报纸,还有全国世界90  相似文献   

10.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自幼成长于父权独大的铁笼里,使得李玩只能将宠物狗爱因斯坦当作自身精神世界的依托。在现实的压迫下,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语抵抗,但最终都只能接受现实对她无效反抗的无情嘲讽。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剥离羽翼的方式,对每一个无法接受成人世界教化的孩子处以无尽的禁锢极刑。  相似文献   

11.
家庭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学界和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关系影响着我们日后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从成人依恋及恋爱心理入手,研究家庭关系对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当代青年人如何解决依恋及恋爱心理压力问题提供理论依...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福柯在《性经验史》中提出的坦白机制一理论,分析了《欲望号街车》中女主角布兰琪的三次坦白行为,从而揭示造成布兰琪悲剧人生的原因是她将书写自己人生的话语权完全交付于两位深受父权社会传统观念影响的男性人物决定。  相似文献   

1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代表性著作。笔者根据恩格斯对婚姻家庭的划分,论述在群婚制、对偶制、专偶制中妇女地位的变迁,探寻妇女地位的变迁和原因,并基于此提出解放妇女思想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契约制指导下,构建和谐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阴阳和五行的产生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人生活中的运用。并从中了解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质内涵,发现它并非故作神妙,而只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的总结,也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学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全面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精神的本质:从负面来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失衡的伦理关系在对子辈与妻妾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男性自身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生命困境;从正面来说,传统家庭伦理所提倡的长辈对小辈的慈爱、小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体贴敬顺之情、夫妻之间的情分与恩义、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家族之内的守望相助,等等,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红楼梦》还形象地描写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两种"变奏"方式:一是对日常生活中繁文缛节的简化,以及一定的宽教观念;二是超越身份等级、主仆伦理的真挚情义,从而使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满而且充满文学审美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在大多数女性生育能力遭到破坏的基列国中,仍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当作使女分派到大主教家庭中被当作生育机器的故事。研究者对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多聚焦在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悲惨境遇上,而其中的另一类女性——大主教的夫人赛丽娜也经历着从备受压迫到奋起抗争的过程,但鲜有人问津。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赛丽娜的窘迫生活,醒悟和抗争,最终仍未摆脱困苦境地的过程进行讨论,揭露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悲惨和绝望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王荟 《文化学刊》2024,(3):108-111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美国家庭情节剧,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电影情感细腻,沉静内敛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一个破碎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就话语层面而言,尤其是在情节结构的编织上,影片在事件递进中呈现出层层解密、连环套锁、追根溯源以及先后因果等表现,侧重点依次停留在三个事件上以形成三个阶段。笔者就此进行分析,以得出美国家庭情节剧之剧作之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原文解析,得出在理论层面,要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文明时代发展规律研究当下社会,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外民族发展问题;在现实层面,要尊重私有制历史消亡规律,反思婚姻家庭伦理冲突,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尊重国家历史消亡规律,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要想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就必须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中美两国人民进一步的交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误解而引起的不必要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