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题: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为什么生石灰能做干燥剂?如果将小纸袋拿出来敞口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这是为什么?请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安排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的变化,考查生石灰作干燥剂的原理和变质后的成分的探究.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可用作干燥剂.生石灰放在空气中,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转化成块状碳酸钙.相关  相似文献   

2.
石灰化学谈     
明代诗人于谦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说这是对石灰的最高赞赏。石灰是我们学习中常碰到的物质,通常分为生石灰和熟石灰两种。生石灰就是氧化钙(CaO),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因此,常常用作空气干燥剂,在食品包装袋里常可见到它。生石灰是由石灰石在石灰窑里烧出来的。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它在石灰窑里经过煅烧,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变成了白色的粉末状的生石灰。熟石灰(Ca(OH)2)是生石灰和水进行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生石灰和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初中《中国历史》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趣味性强等。但在使用过程中,个人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作进一步的斟酌,以使教材尽善尽美。以下是笔者对八年级上册的几处疑问。关于虎门销烟的程序,教材第3页说:“他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挖下长宽各十五丈的两个大池子,灌入海水并放进生石灰,待生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但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都说是先将鸦片投入盐卤中浸泡,再倒进生石灰。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相似文献   

4.
一、存在的问题现行高一化学教材“离子反应”的演示实验,我个人认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影响对CuSO_4溶液的蓝色干扰生成的BaSO_4白色沉淀的观察;二是过滤操作需要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这里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中美的反映与再现。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教材——展现美,淋漓尽致从教材的题材内容来看:有的充分反映了自然美,如有“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漓江水;有“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的日出景;有“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的钱塘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探秘干燥剂生石灰”为项目载体,通过“探寻常见干燥剂种类和原理”“探秘不同干燥剂的干燥性能”“探究久置生石灰干燥剂是否变质”“探讨久置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程度”“探求氧化钙的制备”五个子项目驱动,建构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通过“类-类二维”认知模型及数字化实验,形成一类物质的认识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转化观及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观念,促使知识结构化和素养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教材《热膨胀,热传递》一章中,有一个“热辐射”的演示实验,实验表明“黑色表面的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能力比白色表面物体强。”若按课本中介绍的方法去做,需要用太阳光,很不方便。而且两种情况不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学生不易对比。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师生必须原原本本地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即所谓“以本为本”;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对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成为“学材”,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学《景阳冈》时,我对以上…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看法影响着其对教材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聚焦于教师教材观对教材使用的影响,选择16位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教师的教材观及其对教材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存在“保守型”“妥协型”和“创生型”等多类教材观,依次映射“解读教材”“解释教材”和“解构教材”等教材使用方式。然而,高职教师的教材观普遍还没有深度理解教材的目标、内容、结构、价值和应用,从文本的教材到媒介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并未与教材共生共荣。因此,要整合教材观,推动教材观之间的互补;革新教师教学观念,强化教材理解与教材“二次开发”意识;深化教师合作,营造教材深度使用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教材有助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对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发展中国特色教材建设文化逻辑、建构教材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教材具有四重向度:在知识向度上,是“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知识身份的生动确证;在育人向度上,是学校教材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在文化向度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温润诠释;在话语向度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课程化表达。“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教材的实践理路包括:经典性与鲜活性共存,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教材知识网络;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并重,推进融入“党的领导”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习得与文化浸润相融合,彰显“党的领导”进教材的文化特质与教育品格;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通,致力于实现对“党的领导”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应机动灵活地“用”教材,而非机械、教条地“教”教材。这里的“用”教材,主要是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之相反的“教”教材,主要是指不根据教学需要而呆板地“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14.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教材是“金科玉律”,是“圣经”,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别,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不管怎样“,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但是,教师在备课时有个误区: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一、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师不是教材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教材主动积极的“抉择者”,教师不是教材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而应成为驾驭和改造教材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去“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道具”来辅佐教学,而  相似文献   

17.
<正>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材,正确地把握、运用好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唯有泡好了“教材解读”这道“功夫茶”,方能精准地品味到统编本教材的“醇香”,真正让“好教利学”的教材在课堂中生根开花结果。本文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角度谈谈对教材的整体审视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而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经常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19.
“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追寻语文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至少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用好”、“用足”教材,即教者在深入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紧贴着教材文本的地面,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第二个层次是“创造性”“艺术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定中结构①里,定语对中心词的词义内部加以直接的干涉,即对中心词的某一义素加以直接的肯定或否定。例如“白雪”:《现代汉语词典》把“雪”的词义解释为:“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其中“白色结晶”为“雪”的一个重要义素。如果在“雪”的前头加上“白”或“不白”作定语(白雪,不白的雪),代入“白色结晶”即为“白的白色结晶”和“不白的白色结晶”,这就直接干涉到“雪”的词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