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等,亦称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  相似文献   

2.
明初国子监是明朝政府人才的储备库,为朝廷提供了很多可造之才.但随着进士科的地位上升,国子监的状况大不如从前,特别是在景泰以后,国子监衰落的步伐加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国家选才制度的变化、国家财政危机的影响、援例生员的加入、国子监体制的破坏、地方儒学和书院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历代统治者所以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化使得封建统治不再抽象,反而具体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统治也变得容易起来。文化礼制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的建设复杂繁重而且浩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在儒学方面都是专家。在唐代,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在儒学方面都是博学之士,积极参与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既是统治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们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了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与礼法的讨论与制订;第二,积极参与封禅礼、禘袷礼、明堂礼、凶礼等具体礼仪的讨论与制订,在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国子监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建国之前.原名为国子学,后改名为国子监,是明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它在教育管理上,对全国各级各类官学具有样板作用,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代国子监在集历代教学管理经验之大成的基础上,锐意改革,探索革新,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坐监积分制与实习历事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拟就此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包国滔 《教育史研究》2006,(3):13-16,35
明代国子监在洪武中期的发展是最为充分的——从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到学生出仕、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有明一代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是朱元璋对国子监教育高度重视、励精图治的结果,也与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努力息息相关。宋讷在整治国子监过程中所形成的治监之道,不仅促成了洪武中期国子监的鼎盛和辉煌,而且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唐代国子监的学科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唐期三百年间国子监的学科设置问题 ,认为唐代国子监是下辖七学 ,而非六学。尤其详细地考证了了唐国子监七学之一的广文馆的存废问题 ,认为自广文馆设立于国子监之日起 ,至唐朝灭亡 ,广文馆都始终存在于国子监中 ,而非学界所认为的在安史之乱后便被废置了。  相似文献   

8.
北宋西京国子监是东京开封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国家级教育中心,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科举选拔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前身是河南府学,在宋仁宗景祐元年正式成为西京中央分司机构——西京国子监。此后,一直存在到北宋靖康年间。受时政变迁的影响,西京国子监的政治地位、学官选任及施教内容也必然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北宋国子监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印行了大量的典籍,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收取书籍的民间印板,二是馆阁校勘后付国子监雕造、印行或馆阁校勘、雕造后付国子监印行,三是国子监自己组织人力校勘、雕造。《文选》在北宋国子监的版刻历史,正恰好反映了这三种途径。毋昭裔刻本《文选》系五臣注本,印板后被收入国子监;景德四年诏校《文选》李善注本,是由馆阁校勘并刻板,但毁于荣王宫火灾,并未印行;天圣七年国子监刊本李善注《文选》,则是由国子监官员负责校勘并由国子监印行的。  相似文献   

10.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在遵奉“武治祸乱,至太平”原则的基础上,设国子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其统治阶级, 在国子监中,设监规制度,对师生的品德、言行、纪律、学习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古代封建教育管理体制。但到明宣统以后,由于考核体制宽松、俸禄降低、赋税繁重,致使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国子监的教师与监生流失严重,监规制度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清代的统治者对国子监是非常重视的。顺治元年(1644)就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  相似文献   

12.
北京国子监是明清两朝的国家最高学府,又称国学、太学,因其包括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庙学"。成贤街因此而著名。本文将对明清时期成贤街布局及其演变、国子监和孔庙的建筑进行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清晨,走进国子监,参天的松柏古树,雄伟壮丽的古建筑群,令人肃穆,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为古时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期以后,国子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监生群体——援例监生,他们的出现是明政府财政危急的显现,也导致了国子监的衰落、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5.
国子监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生员心之向往的求学场所。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国子监生潜心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考核活动,为确保国子监正常教学秩序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提高国子监的培养质量提供了管理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元史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然而有关国子监的研究似乎总裹着重重迷雾。如自北齐设置国子寺以来,历来是一个朝代只设一所国子监。而元代却三监并立(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这一独特的格局成因何在?人们总是语焉不详。再如元代国子监的演变过程、办学模式、管理机构、职官人物等详细情况,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也乏人问津。  相似文献   

17.
唐代国子监在当时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招收和培养留学生,主要承担着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工作,包括在儒家思想和文化之下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以及有关书法、数学、音乐、文字学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第二,参与主持国家重大的外事活动,通过对圣贤的景仰传播与输出以儒家礼仪制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思想。  相似文献   

18.
应重视破损图书的修补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很多图书馆面临着经费紧张的挑战,这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羁绊。  国家投资是有限的,与其坐等国家投资,莫不如走挖掘图书馆的内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作用的积极之路。  图书修补工作是藏书建设工作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藏书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因此,图书修补工作和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建设科学的高质量的藏书体系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一、图书破损的原因  出版图书时,只顾图书外表的美观来吸引读者购买,不重视图书的整体质量。很多情况下,不等图书入库流通时,就因装订线断折…  相似文献   

19.
段建民 《教师博览》2002,(12):52-52
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相似文献   

20.
明代国子监创于公元1365年,初称国子学,洪武十五(1382)年改名为国子监,校址在南京鸡鸣山下,“延袤十里,灯火相辉”,规模相当宏大,坐堂学生最多时期,将近万人。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新设京师国子监。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成分,还包括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