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2.
《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虽一夫一妻制已基本形成,但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存;宗法礼教虽正逐步渗透到婚姻生活中去,但尚未形成主导力量.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周代业已进入宗法社会,落后的渔农经济需要劳动力开发,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集群也需要人丁来壮大,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实已成为没有宗教的“教条”,这些都与当时的婚俗密切相关.有关《诗经》与周代婚俗之关系,笔者尚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的抉微发隐,来阐释《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涉及了很多婚俗文化,部分婚俗文化沿袭至今。研究这些婚俗文化对于了解婚俗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变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诗经》中涉及的一些婚俗文化,探究当时人们对婚俗方面的普遍观点,以理清我国婚俗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4.
《诗经》时代的婚姻礼俗呈现出丰富多彩性。既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流韵,也有时代文 明的新变;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也有自主婚嫁的自由;既有繁琐的婚礼程序,也有简便 的嫁娶方式。其婚礼既注重形式,更注重事项与物象的象征意义,其中作为聘礼的“雁”、“薪”、 “鹿”和“鱼”等物,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看上古婚俗李荣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305篇歌谣,展示了我国上古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生活与礼俗。但历代儒生解读《诗经》却只注重对历史社会和政治教化意义的阐发,而对《诗经》作为原...  相似文献   

6.
《月令章句》:“玄鸟感阳而至。其来主为争乳蕃滋,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契母简狄,蓋以玄鸟至日,有事高某而生契焉。故《诗》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春分之日,燕子来时正是人类春思恍惚、万物滋生之时;所以,初民选定在燕子飞来之日,在高举行祈子仪式。 高是什么?晋代宿儒束皙说:高某是置于神坛之上,象征人类始祖之石。 联系已发掘的地下文物和采访某些尚残存着原始婚俗的少数民族习尚,可以确定:高,实际就是被视为能赋予妇女生殖能力的神秘石块或山峰、峡谷。在多数情况下,它是外形与女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主题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的历史痕迹。文章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小燕 《中国教师》2009,(Z1):41-41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国风为研究先秦有关婚姻礼仪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从婚姻礼仪的描写可以看到当时礼仪文化及原始民风。逐本溯源可以了解婚姻在诗经时代对巩固统治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国风所提供的线索,对婚姻礼仪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当时婚俗与民俗的揭示 ,具有研究价值。从中反映出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婚礼制度以及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诗经》中的典型弃妇诗《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分析,可以了解周代"匪媒不得""六礼""出妻"等婚姻习俗、礼仪和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有的老师在讲《诗经·硕鼠》时,一不讲比喻,不用形象思维,一开头揭示全诗主旨时就说:“硕鼠,就是奴隶主。”接着在尔后的讲析过程中便索性丢开“硕鼠”而径直地称“奴隶主”了。二不注意诗歌重章迭句、反复吟咏这一艺术形式,只是在讲析全诗以后归纳表现手法时才指出:“这种形式,便于所抒发的感情在反复中得到加深。”如何“加深”的呢?学生并不清楚。有些影响较大的教学参考资料,在提到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周代是我国礼制的开始,在婚俗观方面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本文就从《氓》这一首叙事诗来了解周代先民的婚俗观。分析在这样特定的婚俗观下人物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5.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部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其它艺术因素外,也跟“赋”法的大量使用分不开。可是,什么是“赋”?我国古代学者的理解虽较一致,但认识仍有深浅之别。一种看法是“赋”就是“铺”,就是“敷”,亦即直接叙事,如汉人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8.
不少资料中对《诗经·伐檀》中的"君子"一词褒贬不一,笔者试图从历来古人对"君子"一词如何看待,古书中的"君子"一词有无反用,尔、彼的不同指称作用,反语辞格古代是否盛行四个方面作出解读,认为《伐檀》中"君子"应是肯定的形象,更该作正面之解。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远古时代的民俗中,婚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婚俗发展史上,先秦婚俗处于源头的位置,它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分风、雅、颂三类。其中的“大雅”诗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31首诗大都写于西周时期,有不少诗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婚俗。一、同姓不婚之俗在周朝以前,原始人群婚俗杂乱无章,如《吕氏春秋·恃君》中所写“昔太古尝无君亦,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夏商时在婚姻关系上也处于比较随便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周胜敏 《考试周刊》2010,(4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许多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许多世代相袭、情采纷呈的婚俗,在《诗经》中得到了保存。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诗经·卫风·木瓜》篇“木瓜”、“琼琚”的隐喻性来探析其中体现出的婚俗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