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读写结合问题,有种种实验,大家对读写结合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作法是: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另一种作法是: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天津师范大学教科所田本娜(全国小语教研会常务理事)、高恒利同志在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中指出: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应该吸取这条传统经验.但是,大量阅读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要摸索一条比较科学的读写结合的途径.作者认为:以训练重点带动读写结合,是有指导的多读多练,是比较科学的.为此,作者论述了读写结合的迁移过程——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两回事,读与写之间有共同的"联系点".有的教学实验正在探索读写知识和能力的"联系点",并把这些"联系点"作为重点训  相似文献   

2.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鉴于时下读写结合教学中训练模式僵化、零碎,过于关注写的结果而忽视读写结合的训练意义以及过程等现状,教师可以尝试由机械僵化训练向读写意义建构转向、由读写内容碎片化向序列化读写转向、由读写功能遮蔽向丰富写作样态转向,由读写功利现象向读写价值追寻转向、由知识技能学习向程序性操练转向、由单篇读写训练向多篇读写共融转向等,以克服读写结合教学的弊端,实现读写结合的最大化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读写结合中读是基本,写是表达,是运用,是对读的补充,是对读的提升。从读到写,写中促读,实现读写的迁移,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读写结合正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新课程实施七年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普遍存在低效的现象。面对现状,"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并自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譬如,在学完《詹天佑》之后,有的老师即让学生写一写当看到詹天佑的雕像时你想到什么;有的老师在学完《槐乡》之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的家乡……无疑,这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读写结合的课例时却发现大多数读写结合的"写"是为写而写,对学生习作水平并没有多少提升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很强的示范性,字、词、句、段、篇都值得学生去推敲和品味。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学会品味、学会欣赏、学会运用,读写结合,运用为主。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都是朗读多,感悟多,写的训练却不多。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普遍存在低效的现象。现在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促进读写联动,追求阅读教学中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有效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产生和谐共振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的起因与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教学投入多,读写能力差”的高耗低效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忽视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读写结合训练目标不明确、读写结合训练不到位和读写结合训练评价不科学等方面。教学一篇课文有明确的阅读训练目标,指导写作一篇作文也有明确的作文训练目标,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和如何发生着联系,当前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因而缺乏较明确的结合训练目标。由于读与写结合的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往往忽视有关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作文教学则往往忽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和联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各吹各的  相似文献   

8.
丁有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1929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51年到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六联小学当语文老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扎根农村学校,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两项科研实验。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学习法》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新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兴趣的激发入手,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并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到这些读写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但目前,仍然有较多的教师忽视读写结合,淡化读写结合。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积极探寻读写结合的有效性教学策略,使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是当下每位语文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庆菊 《山东教育》2008,(12):23-23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语文课上要求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实践。无疑,路子是非常正确的。但在语文教学的“读写热”中也忽视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包括“读写”自身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小宝 《亚太教育》2022,(23):135-138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从课前、课中、课后多个阶段入手,实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注重课外读物,加强学生读写能力;融入多元训练形式,实现以读促写;强化评价体系,实现以写促读;以撰写批注的形式促进阅读理解等措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阅读与写作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对以往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实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省中语会的支持下,我校开展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实验研究。这项实验就是运用“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列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探索读写结合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特点有三:第一个特点,运用“读写知识结合点”进行读写训练。“读写知识结合点”是指读与写在知识  相似文献   

13.
读写结合中读是基本,写是表达,是运用,是对读的补充,是对读的提升.从读到写,写中促读,实现读写的迁移,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读写结合正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新课程实施七年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普遍存在低效的现象.面对现状,"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很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大大加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读写结合这一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李明峰 《英语教师》2023,(15):152-154+158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十分关注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专门安排有Reading for Writing读写结合板块,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如何使用读写结合板块推动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同步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分析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结合实例,提出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高效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阅读和写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英语读写的有机融合。基于此背景,对创设读写结合情境,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设计读写结合主题,习得英语语言表达;经历读写结合过程,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语文课上要求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实践。无疑,路子是非常正确的。但在语文教学的“读写热“中也忽视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包括“读写“自身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题式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是立足大语文的视野,围绕有意义的单元主题,以记叙文中写景、记人的内容为主,将课内外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创造性选择课内课外同一主题的文章内容,以突出文本的主题内涵为主体,建构立体的、开放的、多角度的、结构灵活多样的主题式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探求不同的主题式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或篇等为载体,建构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主题式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让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立足课堂,重视文本的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读写的“主阵地”。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多读、多摘、多诵,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黄林勇  王洁 《广西教育》2014,(18):87-87,109
阅读教学要重视读写结合训练,从品味情境,再现情境;引导想象,激发写作热情;再造想象,以文改诗;多读名篇,多写读后感等方面探讨在读写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话语分析对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或类型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普适性。基于话语分析的读写结合教学,更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积累期与生长期,教师需要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追溯阅读读写结合的本源,将读写结合深植于教材,挖掘教材读写结合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读写结合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多角度引进话语分析,以快速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