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书香     
《陕西档案》2013,(1):55-55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作者:李刚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破现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清初,面临满汉民族矛盾,清廷确立了"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重视官方出版活动,试图通过建立文化共同体,实现政治大一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前,清廷财政状况曾一度好转,但清廷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反而一味妥协求和,致使中国虽胜犹败。而战争的旷日持久,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这一问题,以前一直为研究者忽略,本文试图就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1900年,一场巨大的排山倒海般的排洋风潮,经直隶、山东交界一带滥觞后,席卷华北,直捣京津,这就是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当义和拳民蜂拥进入北京后,清廷也曾试图将这帮"乌合之众"归入其统辖和调度之中,但渐渐,慈禧发现局势已完全失控,凡是和"洋"沾边的统统被毁,易守难攻的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在京外国侨民最后的避风港。几千义和拳民在使馆周围彻夜呼喊口号,几次试图冲破防线,但都无功而返。在这场攻防战中,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脱下道袍,  相似文献   

5.
庚子事变,创巨痛深,亡国之患,迫在眉捷.朝野上下达成改革的共识,清廷遂掀起了史称"清末新政"的改革.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遣镇国公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五大臣回国后,建议筹办宪政,以挽救危局,得到清廷的同意,于是,新政进入"预备立宪"阶段.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清廷下旨称,上下议院是立宪政体行政之本,只是中...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交融的特殊空间,租界承载了古老中国迈向变革的先锋力量,其中革命报人的办报活动尤为凸显了个人及组织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与清廷管制和外人压迫的较量。在"《楚报》案"中,尽管革命报刊沦为租界与清廷交易的砝码,主笔张汉杰被判入狱十载,但该案的发生即意味着清末舆论管控的松动,而审判过程中报人、清廷、租界的三方交涉与博弈则映射出舆论管控从松动走向失控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一、民国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1.晚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政治腐败,财政困窘,军备废弛,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这种情势之下,清廷对爱新觉罗氏"龙兴之地"的禁封和解禁之间就形成了矛盾.  相似文献   

8.
刘芳 《历史档案》2021,(1):91-103
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  相似文献   

9.
侯强 《历史档案》2007,1(3):99-104
清末,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带来社会对大批新式人才的急需,尤其是法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1905年清廷又诏废科举,改兴学校,断绝了以功名为进身之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通过考察陆军大臣荫昌南下行程,可知从1911年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荫昌耽搁了近5天之久;从10月22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清军进攻,荫昌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其行动可谓"一波三折":先"踊跃前行",既而"迟迟不发",最终"固布守局"。荫昌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北洋军不听其命令,也不是他颟顸畏战。而是10月18日清军与革命军首战失利,令荫昌意识到,对付革命军并非易如反掌。因此,荫昌一方面要求调用大炮、机关枪等武器,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提出的"固布守局"战略。早在10月21日,在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下,清廷就已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目的则是令袁世凯迅速南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盛宣怀等人主张"速剿",对荫昌在信阳"迟迟未发"十分不满。同时,朝野内外,因"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清廷调回荫昌。这也是清廷决定调回荫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涛著《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一书,2018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分析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与人事嬗递,第二、三章论述清廷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的策略,最终确立了"湘淮分立"的调控路径,第四章讲述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曾国藩之死,第五章以经制水师为例,论述清廷重建经制军的努力,第六、七章分别论述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军队控制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和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清流派出于理念差异、权力争夺,持续地对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和北洋海陆军将领丁汝昌、叶志超等进行弹劾、参奏,对北洋海军、陆军军事行动进行掣肘。这种政治斗争的内耗对于中国一方甲午战事的进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清末政局中有一支活跃的政治力量——清流派"。这派力量以清廷中枢的京官为主,大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传统科举出仕的官员,  相似文献   

13.
<正>正当个别国家炮制的"南海仲裁"闹剧上演之际,台湾学者、政治大学唐屹教授公布了他搜集、整理、编辑的50多册有关中国南海问题的重要资料,力证南海自古就属于中国。资料显示,1907年清廷水师提督李准南巡,在南海岛上竖立石碑宣示清廷在南海的主权,并上报朝廷。1934年和1935年,官方下属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陆续公布《中国南海诸岛屿中英文对照表》和  相似文献   

14.
谭志刚 《历史档案》2022,(1):110-115
自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清廷扫除地方割据势力,收复台湾,到康熙后期,全国统治秩序稳定下来,基本呈现出了大一统局面.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廷的集权统治不允许有"化外"地区的存在.雍正帝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大一统"理念,摒弃"华夷之辨"旧的民族观,他在《大义觉迷录》中质问曾静:"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分之一,其东...  相似文献   

15.
入清以后,蒙古与新疆地区渐次进入清朝版图。在清廷的允许下,大批商人前往蒙古和新疆地区经商。乾隆时期,清廷制定了"部票"制度,管理商人的贸易活动。本文主要运用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首先探讨商人部票的颁发,进而讨论商人持"部票"经商的流程与实态,最后分析商人申领照票档案的基本内容,希冀以此增进对清代旅蒙贸易具体情形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清末废科举后,学政存续问题引发危机。对此,清廷采取调整学政职能这一低成本办法加以应对,但这引发无法调适的"双轨制"冲突。面对危机,利益相关者出谋划策,试图在古今制度、域外经验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学部成立后,主导舆论走向,力主裁撤学政。在新制建构问题上,学部态度由激进强硬转向成熟谨慎,逐渐意识到改制必须直面古今制度,还须协调各方利益。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部废止"双轨制",制定并颁布提学使司制度。然而在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各方在地方教育管理体制、提学使人选与资历、地方教育权限、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冲突,致使提学使司制度走样。  相似文献   

17.
贾若钒 《北京档案》2010,(11):51-52
直隶,就是直接隶属的意思.在明、清时期,"直隶"一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地名,代表着京师周边府、州、县等地,在明代更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区域.清廷入关不久,直接成立直隶省,成为现今北京郊区县、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个统称.明显不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名之处在于,"直隶"并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地名,而是一种以"官称"代替地名的称法,它是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实行行政统辖的一部分,是一种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清沿明旧,从顺治初年起便把南漕的北运视为解决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一代之大政”,予以相当的重视。然而到了清末,随着清廷政治的日趋腐败,漕运中百弊丛生,官莫能禁,费用大滥。加之庚子年的巨额战争赔款,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王公百官的薪俸和八旗官兵的俸饷均难于筹措,清廷对于现银钱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此,光绪二十七年,特颁了一道上谕,试图在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即以货币地租银两代替  相似文献   

19.
邹宁宁 《兰台世界》2017,(4):127-128
在沙俄的阴谋下修筑的中东铁路,被当时软弱的清廷认为是惊动了"龙脉"的举措,也被认为是导致清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