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教育》2013,(10):70-71
<正>我们在践行"诗性教育",从不自觉到自觉。什么是"诗性教育"?讲得抽象一点,就是教育要有生命的质感。那又何谓"生命的质感"?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因此,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追求与其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如说是对人的心灵的尊重与塑造,所谓诗意的栖居,实际上是人的心灵需求的栖居。在诗性教育背景下探讨课堂的审美价值,是对以往课堂教学标准的发展与深入,也可以说是对既有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葛满玲 《学周刊C版》2011,(11):200-200
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抓:开发多元智能.推进智性教育: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注重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提升语文素养,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智性教育、理性教育、诗性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审美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法式和范围,培养诗性情怀,开启审美智慧,提升、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5.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由于受到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影响,在反思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之后,提出了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审美教育思想。他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分析和论证,证明了其审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完满、自由。席勒还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时期,而正是在连接物质与道德状态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通过对席勒论证审美教育思想的逻辑过程的考察,审美教育思想的本质与意义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治理主张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性领导资源。这些资源至少为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滋养:“道德仁艺”的诗性领导人格、“兴观群怨”的诗性领导功能以及“成风化人”的诗性领导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持续增长,教育正从“功利教育”转向“美好教育”,教育治理也迫切需要进入法治、善治、美治相得益彰的境界。这对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审美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法式和范围,培养诗性情怀,开启审美智能,提升,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从事语文教学,我们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我想,中学生审美教育应有一个心理过程:感知——理解—欣赏——创造。下面,我就从高中诗歌教学中谈谈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价值是时代赋予的全新课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其科学性已经没有多少争议;但思想政治教育要占有应有的地位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价值性的研究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研究是亟待突破的瓶颈。思想政治教育寻求诗性人生,追求世界的意义,闪耀人性的光辉,是快乐的人生之旅。唯有如此,它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的(即智慧与欢乐的)人生态度和完善人性。智慧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引导学生超越有限现实,学会从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来理解、领悟人生,欢乐的人生态度就是让学生在功利追求与人生意义和乐趣之间保持平衡。现代文明对人性的片面开发、培育使人性遭到割裂和失衡,审美教育可以恢复心灵的丰富、完整和和谐状态,并在审美移情中培养人性中珍爱生命的素质和情怀。  相似文献   

11.
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中国教育工作时,提出教育有五大维度——除德、智、体这三大教育维度之外,还有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但后来,就只剩下了德、智、体三大维度,审关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没有得到贯彻。而在蔡先生这里,审美教育维度是至关重要的,他甚至将审美教育这一维度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在蔡先生这里,美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一个与其他概念相关的基础性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无论哪一学科、无论哪一方面,都得贯彻审美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在中国现阶段高校教育中不仅必要,而且亟需。审美教育开启了人的可能性,使人从现实的存在进入到可能性的存在之中。同时,在沟通感性和理性、促进人性完整和人格提升的过程中,审美教育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中的美学教育使人在有限的存在中见出无限,为无意义的生命存在建构价值,为人生找到合理存在的理由。这些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因,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以注重美、涵映美之特征与人性中追求美、铸造美之意蕴内生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于润物无声处取得教育实效的绝佳渠道。当下,视觉文化以势如破竹之势,僭越印刷文化,形塑了以图像、影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盛况与审美样态。视觉与审美之内在牵系助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创设、审美话语构建、审美表达聆意。以感性、具象为主要特征的视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造成围困,将其带入美体失陷、美感异态和美源枯竭的漩涡。栖身视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复归应从传者、受者和内容等方面入手,让思维理性与审美感性交织互融,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润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教育并非诗性与教育的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融合。我们提出诗性教育,是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关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存亡发展,也是培养下一代的核心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当代功利性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教育逐渐注重科技而忽略人文,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略情感的完善和构建,这必然会导致教育中人性的缺失、爱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们首要接触的教育,因此家庭中的情感审美教育也就必须得到最深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2012年深秋,"诗性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举行。应景的是,两天活动期间,一天秋阳高照,一天秋雨霏霏,让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教师充分领略了这个被称之为"最中国"校园的美丽,感受到了因这份美丽所带来的感动。柳袁照校长和他的团队提出的"诗性教育"这一教育命题,把校园的美延伸进了课堂,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是要让各学科的课堂都呈现一种教学美。柳校长说:"诗性教育不是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审美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审计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构建审美教育理念、回复人性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回答了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审美教育的第二步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片面的“社会本位论”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对健全人格、完满人性的追求与培养,实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精神教育”。“精神教育”理应是主体性的。建构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是兼顾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3个方面,注重认知、体验、感悟3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做到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营造审美的王国,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