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晓莉 《文教资料》2014,(21):85-86
效率与公平的争论历来是社会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论及教育公平,学术界多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角度进行资源均衡配置的论证。常忽略学生差异性所致的教育需求差异性,忽略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必须从判断主体——学生需要出发进行公平与否的判定。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反映的是资源均衡配置层面的公平性,因材施教则从照顾学生差异性出发阐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是从结果角度进行的论述,是对教育公平的深化,是由绝对到相对、宏观到微观的转变,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春秋末期一个很出名的老师,他当官不得志,当老师却当得很好。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教学的特点:一个是“有教无类”。他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收学生,不问出身,只要交上10条于肉,行过拜师礼。都可以做他的学生。他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都出身贫寒之家,有的还犯过罪,如公冶长、雕漆。  相似文献   

3.
4.
许艳丽 《教育》2014,(3):5-5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高考也不例外。但足,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也只有高考能够承担这样一种关涉人口之多,关涉家庭之多,关涉方方面面利益之多的全国性人才选拔机制的角色。存在即是合理。既然高考制度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那么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就成为眼下最为有效而迫切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首先辨析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深刻含义,并阐述了两者在实践中贯彻的意义和要求,同时,探讨了两者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蓝建 《教育史研究》2010,(1):55-58,69
Literacy在我国一直译为“扫盲”,而我们又一直将扫盲理解为识字,有时甚至直接将literacy译为“识字”、“识字教育”或“扫盲教育”。从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在探索literacy教育发展的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对literacy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变化充分体现着国际社会的教育公平与效率观。  相似文献   

7.
数千年来,考试始终是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寻求升迁机会的重要途径。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意识到人才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尤其是对巩固统治具有巨大的治理效能。从先秦时期的选贤与能,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再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历经数次更迭。人才选拔的价值取向由注重门第向能力本位、追求公平转变,“至公”成为人才选拔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的假定——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自然是戕贼,不因固有则徒然。人类也不例外,一切生命都有其位育。这就提出了教育的要诣是"务本"。所谓务本,即从固有的事物做起,不好高骛远,不见异思迁。这一思想转译为更直白的教育法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也  相似文献   

9.
李亚东 《文教资料》2010,(8):117-118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与保证。教育救助正是为了保证每个适龄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教育。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已经开始注重教育结果的平等,然而,我国的教育救助仅仅停留在机会平等的层面上.这更引起我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朴素的教育公平观念,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教育公平这个亘古常新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再读孔子教育公平思想,对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好的学校。由此产生的择校费和教育寻租现象导致了教育腐败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择校现象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在对择校性质、原因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及教育理念入手,论述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内涵,指出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可以成为一种“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因材施学。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教育评价演进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古代的人才选拔,还是近现代的教育测评,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评价不变的追求。科举制度:开启中国教育评价的起源。我国自隋炀帝大业二年置"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分科选拔、逐级考试,其考生来源、考试科目与方法、录用程序等方面,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科举制度,这可以看作中国教育评价的起源。科举制度采取"怀谍自进"的方式,允许各阶层人士自由报名参加,经过国家统一考试,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准则选拔,任何人都不得例外,对过去极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前教育公平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地域、身份、经济的差异。要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目标,就要保障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加强教育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正>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代表人民发出的声音。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基本现代化初步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公平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它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争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教育救助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只有用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对现有的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造.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不同时期教育公平的制度特征和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认为在1977年之后,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教育权利平等转为教育机会均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期新的利益格局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等,造成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因材施教就是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因材施教首先要“因材”。“因材”就是承认人有差异性,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人的差异和特点,据以实施不同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了。最先在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课前"三熟悉"、课中"三结合"、评价"三兼顾"三个层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20.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到90年代渐成气候,而经过21世纪的洗礼,这股风愈演愈烈,它所带来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它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对教育公平的正面挑衅,凸显教育机会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