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生既是生物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既是自然状态又是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共生机理为和谐高职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在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中,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外生媒介和内生媒介的优化。和谐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总是借助一定的共生环境成长和运行的。  相似文献   

2.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共生科学课堂是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观照科学课堂,通过改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四个生态因子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优化相互关系,实现各个因子既自我发展又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科学课堂上的关系和谐、共生发展。"尝试—交流"教学方式是共生科学课堂的一种积极探索,立足于从师生关系的翻转入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所谓“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人本主义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追求自由开放、和谐协调、共生发展的时空统一体。“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视角观察、思考和分析课堂。“生态课堂”存在着诸多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而教材是物质要素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内容单元”取代了以往的“知识体系单元”。  相似文献   

5.
"生态"一词,原指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生态平衡就是让处于同一地球环境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和谐发展,它们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破坏了其中一个生物链,平衡就失去了。将"生态"理念引入体育课堂,就是要将学生、教师与运动项目以平衡的理念相互结合,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在"生态课堂"里,学生能感受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体育训练,面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态课堂"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构成因素的复杂性,重视课堂每个环节对学生心理和生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这话实质是说现代的教育呼唤和谐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其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一词来自于生物学,指不同类型生物种群及其所处环境通过相互支持与制约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统一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打破了传统师生生态平衡,使师生关系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师生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联系密切。师生共生的生态应运而生,成为网络时代师生的一种新常态。一、共生的主要特征第一,共生具有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为人与自然、动植物生命体形成有机共生体;人与社会融合,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真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共生。第二,共生以异质共存互利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一、弘扬共生文化的缘起"共生"概念首先出现于生物学领域,原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后来人们从哲学的高度把"共生"引入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形成了以"以生命为目的、以异质为前提、以关系为方法、以交往为途  相似文献   

9.
杜亚丽 《现代教育科学》2012,(8):128-129,174
中小学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论,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与协调运动,是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7,(2):68-69
<正>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学习了部分生物学知识,但对于什么是生物,如何学习生物学还不太清楚。初中第一堂生物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教师引导课堂伊始,笔者通过"周围哪些物质属于生物?""生物包括哪些?"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五大类,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一词在生物学领域特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而"文化生态"是指教师、学生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核心,是良好教育的内在因素.布贝尔指出: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所以,"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笔者多年来就怎样处理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向前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2):124-125,128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村”里,生存着千百万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生物互为友邻,相得益彰,和谐共处,生死与共;有的却彼此排斥,格格不入,甚至穷争恶斗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些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互相促进或抑制现象,在生物学上统称为共生现象。生物种间的共生关系,是生命世界、生态系统中的普遍联系关系。对生物种间共生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生物进化、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乃至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渚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冬香 《考试周刊》2014,(4):183-183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生态课堂就是构建一个平衡、和谐、统一的课堂。本文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剖析、解读了生态课堂。让课堂融入真实生活,简单、自然、有效,让生态课堂成为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樊小杰 《江苏高教》2022,(11):105-108
导学共同体成为当前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新思路。起源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与导学共同体具有契合性。共生理论视角下导学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共生单元的交互机制、共生模式的构建机制和共生环境的强化机制。导学共同体建设推进路径是对称性互惠共生,通过促进导学共同体能量产生与传导、实现导学共同体成果共享与共赢以及营造导学共同体良好共生环境,推进导学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晓红 《教育》2011,(22):48
新一轮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通过激发兴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精心设计教学等手段,努力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笔者认为,为学生创建和谐的生物课堂,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师要因时、因生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16.
李晓红 《教育》2011,(8):48-48
新一轮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通过激发兴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精心设计教学等手段,努力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笔者认为,为学生创建和谐的生物课堂,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在生物学中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后来,"生态"概念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宽,突破原有界限被引用于其他领域。生态课堂旨在在课堂中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和发展,能够构设一个系统的、和谐的、稳定的"课堂环境圈",使得学生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语文生态课堂更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态知识,感悟生命平等,体验生命智慧的课堂。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否则必将造成  相似文献   

18.
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师生双方的需求,能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基于生态心理观的积极课堂环境强调行动者与其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具有动态性、交互性和生成性的表现特征。营造自主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积极课堂环境创设模式的三个维度,也是生物生态模型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谐课堂具有真实性、有序性、有效性、公平民主性、自主性、互动性、创生性等基本特征。构建和谐课堂可以从明确构建和谐课堂主体的职责、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协调课堂外部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20.
曹玲丽 《中学文科》2009,(11):107-108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课在本书、本学科乃至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