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创造性人才。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了“设境质疑──引导探究──启发研讨──指导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设境质疑 设境质疑是指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 因此,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开展以质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PYP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在以质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质疑中学习知识、发展交流、合作、反思等技能,培养关爱他人、思想开朗等品质;教学过程受学生的问题驱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疑学习过程成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流程设计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发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课堂教学环境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3.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和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对于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其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试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作一些初步探讨。一、鼓励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古…  相似文献   

4.
刘羽 《学子》2013,(10):14
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者学习中的质疑问难。质疑问难已成为学者治学的优良品质和有效方法,是其学问长进的必由之路。在英语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质疑氛围?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师关注的话题.良好的质疑品质能够为学生学好数学、了解生活、走入社会提供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们学校是创造教育的实验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大胆地创新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下课型举隅,用以抛砖引玉。一、质疑课型1.创造力培养和创造品质培养目标:着力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  相似文献   

7.
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思考乃至发明、创造.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重视向学生提问,满足于“师问生答”的传统范式,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普遍较弱,出现路不拾“疑”的尴尬状况.有疑问,才会有思考与探索;有思考与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开始.  相似文献   

10.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从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学会质疑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固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训练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联想是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从一种观念想到另一种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对过去…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问题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境界是诸多问题中的关键问题.所谓多元性思维境界,指的是思维主体由于从事物的多层面、多因素、多角度思考而达到的广阔、开放而又深刻的思维域.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把握了质疑的方法,学生才有可能质疑,才可能善于质疑,从而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职高学生质疑能力普遍较差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现状,本文从创造有利于引起兴趣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用问题教学法取代"注入式"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使学生掌握质疑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创新”是由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这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一、在质疑中创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入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注重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如《景阳冈》一文的教…  相似文献   

15.
中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学习数学,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大胆地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如在教《用分解因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与时俱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质疑环境;示范引路,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情景,扩大质疑空间;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意味着一堂课的问题越多越好,问题要有主次与轻重,难易适度之分。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生特点。课堂问题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练习时出示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度。只有老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8.
问题与问句并非等同,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句才称得上问题.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并非都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问题教学"的核心.实施"问题教学",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置疑、激疑、布疑,学生生疑、质疑,师生共同探讨,释疑解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心智水平提高与创造能力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一、创设批判性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学生质疑品质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具备良好的质疑品质,就能够发现和提出许多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目标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他们都会经历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地效能感又反过来近一步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