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规律。读写结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读中悟法,读写迁移",让积累在运用中激活,感悟在练笔中提升,运用在读写中增值。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上看,任何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都是由言语到文字,即由"听说"到"读写",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但是我们的高中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则相反,即由文字到言语。首先映入学生脑海的是文字符号,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的自然是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的积累和再现就是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影视欣赏以其集声、形、貌于一体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正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英语的一条极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旨在嫁接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去除“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屏障,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情境真实性、任务有效性、读写实践性三个角度,建构相对完善的读写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读是基础,写是提高。教学《牧童与画家》一文,要打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前找点、读中学法、迁移运用,让学生沉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言语内涵和表达秘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读写结合的效能,让学生读得到位、写得精彩。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所以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言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这是我国语文教育界长期流行的读写观。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以阅读为本位"的传统读写观存在着各种弊病,并提出了以写作为本位的新型读写观及阅读教学观。与传统的"阅读本位"相比,"写作本位"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的"说"和"写",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言语潜能,更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微感是顺承学生阅读感受而进行的读写实践。这一实践源自阅读,有生活的触发点,根据学生的学文体悟即感即练,又在表达回馈中,将学生引向对现实生活的审视与思索,探求语用表达的生活意义。微感表达需从夯实生活悟读之法、探解言语表达之钥入手,于共通之境中实现迁移,于辞发之源处获取教义,从而促使文本与生活在读写中互为补解,"情""理"相生。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学习语言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语智慧。"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读写策略注重阅读环境、读写训练、表达训练、情意熏陶,是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语言在读写训练中得到发展,同时让学生在读写表达中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读写融合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能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读写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读写经验,设计读写融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表达,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表达的内在规律,使读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将愉快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语带来的愉悦与骄傲,把写作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宋祖龙 《学苑教育》2019,(12):30-31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情感也较为突出,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引导学生体验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策略,增长言语智慧,提高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在本文中主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的方式多样的情感教育教学为主线,重点探讨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更好的把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本论文主要研究"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意义及如何把"语言文字运用"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探究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因,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并不仅仅可以运用于读写结合的迁移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句式,一定的表达结构还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炼课文内容,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赋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去开凿"生活"这眼活水,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海洋链接在一起,使他们不仅能用语文来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更能用语文来创造新的生活,成为一个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应当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教师在充分发掘结合因素(结合点)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读写活动.从读写联系规律中求"同"(结合点);在读写训练方式上求"异"(多样化).把写的训练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由写促读,强化读写,实现读写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语用"理念下,通过对范文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进行笔头写作。探讨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书面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发现隐藏在范文中的言语结构,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书面语言语用技能得到提升,从而建构言语能力,发展言语思维,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找规律"教学应以学生生活现实为依托,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建构数学模型.生活背景下数学规律探究活动的扎实开展应以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为主线,层层推进,达到对规律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兆磊 《考试周刊》2014,(75):13-13
<正>语文这门课程是一种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一、挖掘语言因素,引导感知语言,发展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言语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言语训练"失魂"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为训练而训练,离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言语训练要遵从语言规律《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关联词和优美的修饰词,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此课最佳的言语训练点。基于以上的考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语境的影响,而是可以自觉地利用语境,以此来提高自己口头的和书面的表达技能,这就是语境意识。读写结合中的语境意识,就是在读写结合中自觉地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而不是机械的、附加的任务,使学生在语境中确立一种需要意识、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等。于永正老师教学的《再见了,亲人》就是在读写结合中充满语境意识的典范。为便于学习,现实录如下片段,并略加评点,以见其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