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作为法治专册,以学生学习活动所指的问题域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将课题、栏目、正文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启示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法治生活“问题”开展教学,通过思维在场、发现在场、体验在场三个维度引领学生学习。教师以“问题”为支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问题”学习中探究、感悟法律的内在价值,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行事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成为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与信仰。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法律与生活"既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体现。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法律与生活》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法律常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其法治意识。该教材的编写遵循思想政治性、法律常识性与生活应用性等理念,对教材的使用应当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法社会学功能论视角下,法律与文化等共同组成社会的有机整体,法律的变迁和社会其他部分的变迁相互影响。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依据,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起着关键作用。在法社会学视野下,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法治案例在教材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案例质量低下、案例的表现形式不够丰富。为提升法治安全的教学效果,教材应增强案例的生活性、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综合性、丰富案例表现形式和载体,以求进一步完善案例的设计,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晨媚 《中小学德育》2019,(8):42-43,47
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建立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指导其法治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进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相似文献   

5.
学生法治价值观的生成应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与积累为前提,以法治思维的实践与稳定为关键,以法治人格的培育与成熟为目标。有关资料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懂法、不敬法、不信法的现象,原因是对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人格三个层面不同程度地缺失,对此,提出基于家校社三方责任,充分发挥高校引入资源和引导学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培育现代公民、构建法治社会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治课程不受重视、法治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有限、法治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教师培训、资源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推动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其中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及法律概念.教材对一些法律的论述不是很清晰,甚至会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其中还涉及到很多字面相近的概念,如不进行准确的分析,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这就需要从法律专业角度对教材中论述的问题进行阐释及概念分析,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保证法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学习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域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突出了基于生活、引领生活、提升生活的编写策略,给儿童预留了许多表达经验生长的空间,体现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用此套新教材时应注意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用好教材资源并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时空,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强调互动与交流,实施"对话教学"策略,基于生命与尊重促进学生"生长性学习",使教学呈现出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自教材改版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在生活中对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养成守法意识,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好地树立低段学生的规则意识,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通过研究教材、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到的大多数法律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缩小儿童生活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差距,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相似文献   

1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依赖于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发有趣、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气息的法治教育资源,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如何用学生能够接受且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1.重视学生的生活逻辑,依情讲法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学生生活,教师要在生活认知的分享中重构问题解决路径,让学生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在问题解决后回归法治思维下的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法律温度,奠定践行情感。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语言是一种专业化语言,既体现国家立法意图,又具有法律专业特点。在学校法治教育中,教材中的法律语言、课堂上的法律语言、学生形成的法律意识均在法律语言的场域完成。以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教材《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语言为分析对象,借助合法化语码理论,探索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转化、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化、学生学习方式转化的方法,为更好地实现法治教育目标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但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备考中依然存在着重教辅轻教材的问题,教材使用水平低、效率低,教材作为重要复习资源的作用被忽视和弱化。教师应借鉴问题解决式教学思路,以素养为导向,创新基于教材文本的问题样态,增强问题的能力性、思维性、价值性、实践性,用素养化问题引领学生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复习实效。  相似文献   

15.
高妤娟 《江西教育》2023,(11):46-47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能促使学生在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渗透法治教育,通过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等路径,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6.
韩胜全 《学周刊C版》2022,(32):160-162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品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贯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学好和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意义和相关策略,分别从挖掘教材的法治资源、开发新媒体法治素材、分析法治案例及模拟法庭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以期为教师建设完善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将有助于推动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对于当代社会、高中学生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知识,还能够促使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创设有效的法治教育情境、将教材与法律条文有机结合、分析法律案例、开展法治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三年级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道德基础,但是,"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旧比较抽象。法治教育教学须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创设多种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整理与提升法治生活认知,体悟法律价值;找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点,从道德视角帮助儿童理解法律,并与儿童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促进其法治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对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人治思想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批判,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民主观念、全局观念等。在法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法学教材的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把法律知识教育转化为法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