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减值准备总体上是一个尚待成熟的课题。以前准则或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因明线和数量界限较多,企业在规定的范围以外渗入了许多主观因素,这种准则导向给某些企业调节会计数据留下空间,文中案例也佐证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现实。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资产有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取消了数量界限,这样能有效防止利用资产减值提供虚假信息吗?笔者认为,已开始实施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很难遏制虚假信息。这种做法只不过是两弊相比取其轻罢了。论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提供虚假信息的方法是建立目标导向型会计准则,并辅之以加强审计与监控。笔者期待本篇论文对理解、强化新会计准则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准则有了新突破,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更为全面、详细.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较原企业会计制度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由于规定了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大大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的行为,增加了企业财务透明度.但鉴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规范地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存货计价方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核算使用的会计科目、减值损失确认后能否转回、"资产"含义的界定、会计计量属性、减值测试规定几方面对新旧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进行了比较,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新资产减值会计规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贯彻和执行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项制度将原制度中的计提的四项减值准备扩充至八项,并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说明管理层对资产质量与会计质量的重视,但无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具体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都不够详尽,使得八项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不强,使得部分企业将其作为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本文主要讨论资产减值的计提意义及理论依据、确认与计量方法、执行存在的问题等基本问题,以期促进资产减值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之一。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减值准备与折旧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二者在核算资产价值降低及计提原因上有共同之处,而在所针对的对象、处理的及时性及处理的时点上有所不同。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减值准备作了具体规定,但受财务人员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影响,存在较大伸缩性,所以要加强会计理论的科学研究,提高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则,它对减值迹象的判断更加明确,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增加了商誉减值的测试与处理的规定,重新规定了对减值损失的转会处理。这些变动必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利润、税收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职能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培育信息市场、价格市场,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试谈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规定,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改进和完善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利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作者对减值准备规定出台的背景以及减值准备的具体内容作了系统介绍,并就新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大为八项,并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新制度一经颁布,对于资产减值的一系列讨论就在会计界广泛展开。本文从实务操作的角度,就资产减值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时下的企业并购中,知识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率越来越高,以知识资产为管理对象的知识管理就变得十分必要了.文章着重分析企业并购知识中管理的难点问题,探讨在并购前后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最终实现知识融合与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新会计准则执行前后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价格模型的分析表明,每股净资产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而每股收益与股票价格在新准则下显著负相关;收益模型的分析表明,每股收益与上市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而平均每股收益的年度变动在新会计准则下与股票的年均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反映出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同时,拟合优度的显著提升,说明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应着重解决准则执行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使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境外股东在中国股市充当了一定“调节器”的角色,即:当股价波动剧烈时,境外股东增持可以降低波动;当股票交易不活跃时,境外股东增持又能活跃市场。同时,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境外股东持股市盈率、资产负债率相对高和基金持股相对少而波动性较大的企业时,境外股东持股能降低股价波动、股票收益率波动和系统风险;反之则会增加股市风险。应引导境外股东战略持股市盈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股价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从而充分发挥其“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调整期,企业会选择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和改善绩效.以2005-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实证检验并购前后企业资本绩效和财务绩效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比较分析并购科技型企业与并购非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在短期内抬升了股价(资本绩效),但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率(财务绩效)下滑;导致资本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股票市场和投资者动机,而与并购事件性质和并购企业经营状况无关;导致财务绩效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并购规模和企业财务杠杆,并购规模越大、企业财务杠杆比例越高则财务绩效下降越明显;并购科技型企业与非科技型企业的绩效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绩效上,并购非科技型企业财务绩效下降明显,而并购科技型企业无明显下降.并购企业应选择能为本企业带来新技术和新管理经验、能真正产生规模正效应的目标企业进行并购.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实证等方法,就我国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运作的现状及发展作出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A股上市中已有多家体育产业公司,已形成独特的体育产业概念的板块;有一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纳斯达克、新加坡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目前在A股市场中涉及经营体育产业的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在二级市场中表现突出。这些体育产业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发展,融得了更多的发展资金;规范了管理;扩大了规模;增强了效率,提升了盈利水平;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打好了基础,是我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增长是每个上市公司为实现盈利最大化的追求目标.通过对国外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总结和概述,并根据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稳定状态作为模型,利用T值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6家上市公司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但在波动范围内符合统计学意义,上市公司未能实现了可持续增长.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是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为投资人、管理者乃至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种状态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股权分置改革是为非流通股上市交易做出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市场稳定和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并购扩张消除瓶颈约束,特别是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品牌公司的上市路径、价值体现及效应进行研 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体育品牌公司中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的路径宽泛,如在国内A股、 东南亚、香港联交所以及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等上市融资;体育制造及消费类公司占据多数;品牌上市后在 国际市场上销路较好;公司品牌价值和投资价值比较理想;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蝴蝶效应也较为显 著。由于上市整体数量较少,与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前景不相匹配,显示出行业发展不均衡。但这些公 司为我国体育品牌拓宽了的融资之路,与资本市场融合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全球安全资产减少,使日本国债地位相对改善,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之一。但由于日本长期政府债务净额占GDP之比居高不下,国债信用已经受到损毁,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从日本国内资金循环特征看,日本企业转变为储蓄大户的原因不是企业的盈利增加,而是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压力使投资意愿降低,因此,日本政府只有不断增发国债来弥补筹资主体的缺位;日本国债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日益增长的利息负担使其面临的市场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日本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规模膨胀,不断冲击财政纪律的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风险隐藏其中。长期来看,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去泡沫化的过程也正是国债泡沫化的过程。在日本财政改革前景未见定论,企业的投资需求尚未恢复的前提下,日本国债的可持续性存在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李希 《职大学报》2012,(4):92-94
固定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价值大、耗资多、使用年限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有效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资金时间价值是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它的运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无论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从财务管理角度都要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