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风潮来到中国,其理论基础为"西方中心论",其论述主线是"全盘西化".历史虚无论者运用新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方法,妄图解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扬"客观"主义史学,妄图重评"四史";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妄图重构"四史".在"四史"研究和学习中,我们应坚...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可以从理论、方法和价值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在理论维度上,要秉持历史规律论,抵制历史选择论,坚持群众史观,批驳英雄史观,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地位;在方法维度上,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以偏概全的研究方法和主次不分的思维方式;在价值维度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政治旨趣,必须遏制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肆意蔓延。为此,应从历史观、方法论以及价值观3个层面对其展开批判。如果说"社会意识本体论——历史偶然论——历史假设论"是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的核心表征,那么,"感性直观—结论"式的研究方法则暴露了其方法论的形而上学实质,而其价值观上的"价值中立"原则实际隐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企图。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面立体的批判,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生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前沿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出场,不单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简单调整,更意味着整个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领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出场对原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策略构成诸多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批判的可持续性、精准性、实效性与合理性,致使原有批判失灵、式微。因此,应对其出场,不仅要完善具体的批判措施,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中观层面的批判策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常态化和长效性批判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开创各方协同的大批判格局;激发内生动力,开辟“外推+内生”的批判进路;明晰批判边界,形成融入日常生活的批判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建构设置理论陷阱、以“客观”重评贬损革命、以“现代化”重构冲击道路自信。其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原因在于信息碎片化扰乱历史认知,官方话语滞后消解历史情感,历史教育不到位弱化价值信念,媒介娱乐化动摇政治评价。要通过加强唯物史观教育以增强历史认知,掌握历史话语权以提升历史自信,加强意识引领以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网络阵地监管以净化传播环境,从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陷阱。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股歪曲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极为有害的政治思潮。为了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做好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工作,要从理论维度、制度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层面着手,大力批驳和反制历史虚无主义,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主观歪曲、肆意否定历史达到扰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给党凝聚共识推进各项事业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武器,揭露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实质,廓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迷雾,使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经验,即破立并举,在坚持唯物史观中筑牢思想根基;审时度势,在占据主导地位中拨开思想迷雾;正本清源,在开展历史教育中凝聚前进伟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借多重叙事手段,对中共党史研究中的许多定论进行荼毒和颠覆,严重遮蔽了党史的内在逻辑和意蕴.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消极性历史叙事否定革命意义,以片段性历史叙事抹黑党史人物,以极端性历史叙事质疑中国道路,严重干扰人们的历史认知,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虚无主义的叙事话语,可以发现,其对党史的书写与客...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客观性,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抵制思想界重新泛起,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疑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源头上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集中批判了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经济根源的资本逻辑,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中典型的错误思潮之一,有其复杂的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四史”教育是坚持唯物史观正确看待与解读历史的实践,是应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的利刃。在剖析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源起流变与面相症候的基础上,以“四史”教育为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三个方面试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系统的批判,帮助人们认清历史唯心论的本真面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坚持总揽全局、靶向症结是系统精准地在每一环节驳倒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历史虚无主义“靶向批判”体系的建构具有理论解蔽、过程看护、力量支撑、物质固本四重维度,旨在打造以“零容忍”为目标的批判“全生命周期”管理格局.从理论解蔽维度看,坚持用唯物史观把牢批判这一倒置性幻象思维的“定盘星”;从过程看护维度看,坚持用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2.
理论前提是一种思潮展开的根据和本质,透视理论前提能从根本上把握一种思潮的指向和宗旨。历史虚无主义自诩"客观"或"价值中立",其实质确是有所"虚无"和有所"坚持"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揭穿其虚无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面纱,澄明其维护资本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世界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碎片化历史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是认清其危害,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实现“两个巩固”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和网络空间之中。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核心诉求,其蔓延泛滥必然会肢解历史认知、瓦解民族精神、消解文化自信,进而威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然而,现阶段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社会民众担忧改革、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倾向难以根除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持续的意识形态渗透,决定了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时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阶级分析法直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并以科学严谨的治史态度给予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反击。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变幻莫测,通过攻击抹黑党史重要人物,恶意歪曲党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否定近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等多重面向粉墨登场.这一思潮看似是一个学术问题,实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潮,会消解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历史...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反思和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反对和抵制这种错误思潮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借助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至少可以展开理论方面的三重批判,即以文化自信论批判民族文化虚无论,以文化多元论批判西方文化中心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论批判文化"西化"发展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由显性输入转向隐性渗透,其话语叙事也相应地发生柔性化转向,集中表征为话语形态杂糅化、话语主题细碎化、话语主体隐匿化、话语方式诱导化、话语视角新颖化.究其原因,是为了躲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迎合受众群体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以及抗拒必然消亡的历史命运.经此转向,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严重干扰人们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泛滥的趋势,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主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校园氛围营造、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