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 1.谈话导入. 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月亮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们笔下生辉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散文<望月>,共同感受他笔下那美丽的月色,以及在美丽月色中小外甥那同样美丽的幻想.  相似文献   

2.
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1.谈话导入: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月亮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们笔下生辉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散文《望月》,共同感受他笔下那美丽的月色,以及在美丽月色中小外甥那同样美丽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一、谜语导入,引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比比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好吗?神耳朵,注意听。“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2.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这么喜欢月亮,就把平时看到的月亮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好吗?3.同学们说得真好。(点击课件,配乐)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明亮的月亮,闪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小小的船(板书)。大家跟我一起读课题好吗?(为船字注音)二、初读课文,感知领悟1.这首诗写得很美,同学们想读吗?(想)那你们在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正>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课文学的都是有关规则的文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1.读题2.问:什么是规则?3.引导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规则?(3)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二、自主探究,读懂课文(一)初读课文,了解"美丽的规则"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同学们 ,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 ,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贴图 :桃花、荷花、菊花、梅花 )你认识它们吗 ?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板书 :春、夏、秋、冬 )2 .揭示课题 :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优美的诗歌。 (板书 :四季的脚步 )齐读课题。3.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花朵 ,还带来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呢 ?我们一块儿伴随着四季的脚步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你们听…… (教师配乐朗读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2 .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一、扣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梅花)请学生们朗诵关于梅花的古诗。2.(板书魂)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梅花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文中的事都是作者的回忆。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虽然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感知1.师:葡萄沟的葡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人们都喜爱它?请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小声读第二段。(请学生自读)2.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并用①②③……在书上注明。(学生数句子)二、细读深究1.一生读第1句,其余同学思考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学生讨论)2.理解第二句。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运用想象画面、对比互补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走进古诗,走近陆游,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质疑,初读感知1.出示诗题,关注停顿从诗题中我们能读出时间、地点和事件。2.自由读诗,初读感知  相似文献   

9.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正>一、扣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梅花)请学生们朗诵关于"梅花"的古诗。2.(板书魂)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梅花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文中的事都是作者的回忆。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虽然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课时一、激趣,整体感知1.设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1)马良还有个名字叫什么?(引出“神笔”)马良的笔神在哪儿?马良用他的神笔都为谁画呢?(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假如》这首诗中有一个小姐姐(课件2),她非常想拥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么,她有了神笔了吗?她会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2.通读全文(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小姐姐想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2)教师引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相似文献   

12.
师: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知道都是谁送小汽轮的?(贴小汽轮图)   生:银杏树、宝塔、山和月亮送小汽轮.   师:谁能换一种说法.送……   生:送小汽轮的有银杏树、宝塔、山和月亮.   ……  相似文献   

13.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课文第一部分为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第二部分为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第三部分为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点评:有人说:“月圆是诗,月缺是梦”,那是因为几千年来有太多的人把月亮作为自己情感寄托的对象。毫无疑…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这首古诗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字。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古诗。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教学过程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投影)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3~4个学生说)2.在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便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谁…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略)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略) 三、细读全诗,感悟诗意 1.提问:同学们,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诗句及背景等)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长征》精彩的片断。 2.谈谈观看《长征》片断的感受。 3.回顾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征的故事。(《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结合你的理解,用|画出停顿,用·点出押韵的字。  相似文献   

17.
一、提问激趣审课题 开课,教师提问:1.什么叫补丁?2.大家看看,谁的衣服打了补丁?穿打补丁的衣服好看吗?3.毛主席是国家主席,为什么还穿打了补丁的衣服?(暂不回答) 二、初读课文理思路 1.认读生字,解释新词。逐个出示生字卡片,注意“补”“袜”“警”“净”的字形分析。如教师用“俭朴”多造范句,学生在课堂上广泛说句等,让学生透彻理解“俭朴”的含义,并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2.初读课文。读后提问:①全文有几自然段?中心句在哪里?(第一节是中心句)。②全文讲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几件  相似文献   

18.
吉曙霞 《家教世界》2012,(16):72-73
1、片1(月——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2、播放动画,课前开始,片2一、导入师:优美的旋律,优美的画面,优美的月亮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寄托了作词人美好的感情。月——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片3(板书:月、诗),残月如云,新月如眉,满月如镜,美丽的月亮是历代诗人笔下的多情物,它的阴晴圆缺赐予诗人大胆的想象,而诗人奇特的想象又赐予这平凡的星球以无限的诗意。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谈话导入,感受分(1)师: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带来了桃。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2)师:分成几堆,你准备怎样分?拿出6根小棒代替桃  相似文献   

20.
<正>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以《故都的秋》为例)1.自读自悟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2.质疑置疑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问题2: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