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今年65岁,从15岁开始钓鱼至今已有半个世纪钓龄,您要问我钓技如何,那可是水蝎子——不怎么着(蜇)。虽然近年有所长进,那也全得益于我的良师益友——《中国钓鱼》。我是从2002年退休后开始认识《中国钓鱼》的,屈指算来,我已经是《中国钓鱼》"五年级"的学生了,"学业"有所长进不说,只说说我对《中国钓鱼》的新感受。今年,当我拜读《中国钓鱼》  相似文献   

2.
我是《上海集邮》的一名忠实读者,看了贵刊今年第5期《认识伊拉克邮票》受益匪浅。文中说:"因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斯科特》和《米歇尔》目录都中断了收录(伊拉克邮票)。"就我所知,《斯科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2021,(9):15-17
<正>在《中国学校体育》创刊40周年之际,杂志社的同志约我写篇纪念的文章,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应允了,心想就是再忙再累,这篇文章我也必须写——《中国学校体育》与我相伴相随了40年,在这本杂志中,不仅有我写下的百余篇文章,更有我满满的青春记忆和无尽的感动。30年前,《中国学校体育》(当时刊名还是《学校体育》)创刊10周年时,我参加了 "我与《学校体育》"的征文活动,撰写了《她引导我奔向那片田野》一文,并获得了一等奖;2010年,  相似文献   

4.
王观宇 《集邮博览》2009,(11):39-39
读了《集邮博览》2009年第7期《"笔记本"背后的故事》一文,不禁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同时,从信中一再说"怕妈妈气病了"、"不要与我妈妈讲"的话语中,看到了写信的这个青年人是很孝顺母亲的,我很是感动,读着读着眼圈儿就有点湿润了。  相似文献   

5.
翻开2006年第12期《集邮博览》,在目录里看到了《文化大革命邮坛上的一颗流星》这个文章标题。作为"文革"过来人,我一直对此类文章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让我更为吃惊的是,该文内容竟是我在"文革"期间亲手印制的邮刊《一往无前》的简介!  相似文献   

6.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7.
2006年第十二期"鱼的知识"刊登了我的一个问题《"黄瓜香"学名叫什么?》。经专家解答,特别是拜读了万伯翱先生的文章《香鱼,香鱼……》后,我特别想把我冰钓香鱼的事详细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8.
<正>"1、3、20"三个简单数字,却包含了我写作经历中的辛酸和快乐,也饱含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对一线体育教师的呵护和关怀,并让我与《中国学校体育》结下不解之缘。一、"1",让我重燃了激情一直心仪《中国学校体育》这份杂志,尤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讲的故事就是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如何保护"密电码",以后看了一部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更是加深了我对"密电码"的认识。长大后听到的第一个关于"密电码"的笑话是"钱多、好赚、人傻、快来"。作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11.
剑趣     
付胜利 《武当》2013,(6):43-43
我是河北沧州望海寺大韩庄人,自小受"武术之乡"的影响,小学5年级时就先后叩拜在于庭昌老师门下学练弹腿门的"花路弹",拜王洪余为师学红拳和"六家势",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武术基础。1946年,我在梨树县有缘与先父玉清公的"方外之交"华教行相识,承他老人家传我"道门内功十二段锦",随后又指导我研读《道德经》、《万法归宗》和《祝由十三科》,特别是讲述了吕洞宾祖师"飞剑斩黄龙禅师"的故事后,我对剑术特别向往,从此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觉得,在所有的兵器中,剑是最具绅士风度的。在武术的兵器中,刀术固然遒劲  相似文献   

12.
徐东升 《收藏》2013,(7):147
醉心于《收藏》,是我对《收藏》的感受。《收藏》如美酒,让我一生沉醉。偶得《收藏》,如获至宝1993年初,我所在单位兴建"北京长城射击场",由我担任副主任,主管对外宣传和办公室工作。射击场成立后开通了邮政业务,5月份开始订下半年报刊,订刊工作由我负责。在翻阅报刊订阅目录时,我突然发现了《收藏》。缘于对收藏的敏感度,我毫不犹豫地订了。打那时起,我便与《收藏》结下了如兄弟般的情义,之后,每年必订阅。当我收到1993年下半年第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集邮博览》,开本变大了,纸张光滑了,图文并茂。"天下"栏目,广发域外邮情。恰好在这个当头,我的同事陈茗兄送了一台数码相机给我,我就拨弄起来,一不小心却满足了《集邮博览》的新要求,于是如鱼得水,我的外国赏玩邮票的种种乐趣都一  相似文献   

15.
正每次收到《集邮博览》我都不隔夜即阅读,收到2014年第6期杂志后,当读到《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一文时,我的头脑顿发奇思:"珍贵的实寄封"在集邮圈内是一句司空见惯的术语,而"悲壮的信札"一语就大有文章了。当读完"下一封家信竟成永别"时,我潸然泪下……我今年已经88岁了,曾经亲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的家就在祖国抗美援朝的最前沿。我亲眼所见,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对于烈士孙希祥老父亲孙承大老人的信,作者和《集邮博览》编辑部付出很大的精力,释成现在版面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16.
张新华 《收藏》2013,(9):170
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读了新年寄语《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慨万千,《收藏》的编者们满腔热情,历尽艰辛,与时俱进,不负众望,使《收藏》才有了成绩斐然的今天,兑现了创刊之初对读者  相似文献   

17.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0,(4):3-3
喜欢"博览"较真儿最近,我收到了盖有"样刊致谢作者"红色印章的《集邮博览》。原来是杂志刊登了我推介的邮戳。这样不起眼的"稿件",我认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19.
一、兰石斋的几幅画我家房屋面积不大,原来只能是卧室兼作书房。2002年,女儿去南京上学、工作,她的房间就被改作我的书房兼集邮活动室(图1)。1981年我结婚时,江苏扬州国画院院长李亚如先生赠我《兰石图》(图2),并题"兰本芳馨,石自贞坚。帷兰与石,永远相亲"。我十分喜爱这幅颇具扬州八怪遗风的《兰石图》,把画轴悬挂在书房的东面墙上,并给书房取名"兰石斋"。20 09年,《石涛作品选》邮票发行后不久,我买到了中国集邮总公司按原大仿印的《对菊图》丝绸画轴  相似文献   

20.
吴雅南 《网球》2013,(7):71-71
《网球》杂志已经十年了,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成功。作为忠实的读者,我要送上真挚的祝福:亲爱的《网球》杂志,10周岁生日快乐!2004年,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书报亭前,我犹犹豫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咬牙花20元"大价钱"购买了第一本《网球》杂志,这个景象至今记忆犹新。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早就有了回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前发生的事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