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他从11岁开始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狄更斯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后担任报社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  相似文献   

2.
王妍 《考试周刊》2011,(88):17-18
在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南希虽然不是主要角色,却是性格鲜明。她是一个女贼,既有坏的一面又有好的一面。南希的人物性格之复杂很值得探究,她的行为可以反映出她在命运挣扎中依然保留着善良的内心。  相似文献   

3.
作为曹禺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一部剧作,《北京人》的成功除了剧作的现实主义倾向外,还要得益于剧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剧作中,破落的"曾宅"象征着父权及父权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的衰微;象征着死亡的"棺材"是没落的封建阶级及罪恶的资产阶级的归宿;令人厌恶的"耗子"是曾家子孙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北京人"则象征着远古北京人、以曾家为代表的北京人及剧作家理想中的北京人。通过"曾宅""棺材""耗子""北京人"这四个典型意象的使用,剧作家不仅将曾家这座大院里的丑恶与善良、黑暗与光明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对落后阶级的结局做出了暗示。一个古旧的家庭行将就木,新的生活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4.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伦敦为创作背景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本文以西美尔的城市与精神生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说中体现的都市精神生活加以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能力,同时对都市精神生活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璇 《海外英语》2020,(8):228-230
詹姆斯·鲍德温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黑人作家之一.《桑尼的布鲁斯》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光明"和"黑暗"在小说中频繁出现.运用结构主义以及二元对立原则对小说中的光和暗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小说中的光与暗这对二元对在文中有着复杂内涵,光并不总是令人向往的,暗也不总是让人畏惧的.光和暗的相互交错也展示出桑尼在追求音乐梦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阻碍和最后实现梦想的艰难历程,映射出美国黑人从父辈延续至今的艰辛人生.光和暗同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表了两兄弟从不理解到互相和解的过程,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苟寒梅 《山东教育科研》2014,(9):I0008-I0008
时至今日,《雾都孤儿》已经问世一百多年,早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成为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可以说《雾都孤儿》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典藏。这本书曾无数次的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以及舞台剧。2005年,国际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把这本书拍成了电影搬上了荧幕。  相似文献   

7.
小说《路》(The Road)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最新力作,发表于2006年。自小说出版以来,不但被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杂志等十数家媒体推荐为年度好书,还入围国家书评大奖,更摘下次年美国普利策最佳小说的桂冠。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在美国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后继子,他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探讨人类命运,在表现宏大而严肃的主题的同时又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8.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热爱葫芦的天才儿童的故事.不少老师觉得这是一篇以毁灭为主题的小说:“是悲剧的延续让我们无望:作者没有打算给现实涂抹一笔虚假的亮色.”有老师甚至将之概括为“五重悲剧”.“毁灭”主题得出的主要依据是清兵卫恶劣的生存环境,这自有其道理.但是,这篇小说只让人感到无望吗?就没有一丝光明的亮色吗?全是悲剧吗?这似乎有商榷的余地.笔者以为,小说中存在着不可遏抑的、不可遮蔽的光明因素.  相似文献   

9.
曹明琴 《亚太教育》2019,(10):175-175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通过展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揭示了专制统治对社会的压制、对人性的异化。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点和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教学由此出发,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预习,学生不难把握情节脉络,即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全方位介绍以及骑自行车事件、漫画事件、恋爱事件和最后的死亡,简洁明了。而学生也很容易受课文注解的影响,得出文章抨击沙皇黑暗统治的主题。但是,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安排以及揭示的主题有没有疑问的地方呢?有没有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有人说,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犹如欣赏一部充满怪诞的悲喜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却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苘香豆.“怪”字犹如调料,“怪”出了一个经典的漫画式人物,“怪”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毒害,“怪”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现实问题……我从“怪”字入手,设计了问题链,进行了教学预设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杨雯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3-85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在非洲的堕落行径不仅让他自己在临死的那一刻感到无比恐惧,也让他周围的人体验到在边缘情境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主要人物库尔茨和马洛各自所处边缘情境,关注库尔茨在非洲的遭遇所展现出来的人类内部存在中的致命缺陷,以试图解读小说黑暗的象征意义和恐惧的哲学内涵以及该作品中体现出的康拉德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以前上学时听老师讲析过《孔乙己》,后来自己当教师时也多次讲析过《孔乙己》,无论听讲还是自己讲,几乎都着眼于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方面及小说主题方面的理解与分析,而很少或较少注意对小说开头部分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与分析。直到最近重读了《孔乙己》,才试着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并有所领会。在这里不妨略呈浅见,聊博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15.
李洱一直致力于从变幻莫测的叙述角度切入,新作《你在哪》则用胎儿的视角关注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他的写作直抵人们的心灵核心。由于源自于对生存的焦虑,知识分子陷入情感欲望与道德伦理的纠缠和悖论之中,致使他们的爱情和情感充满了悲剧性和荒诞性。在李洱小说人物的无奈的自嘲、冷酷的叙述和荒诞的推理,然而,在对悲剧性表达的背后却凸显了李洱对人文精神信仰的坚守与执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资料,选择出国使节的日记和游记作为文本,探讨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欧美世界日常生活的关注.这些文本的记述内容广泛而细致,本文从文化心态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这样记述西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是人类和常人关怀生活的第一主题决定的;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记述的意义在于兼采他位的文化建树,丰富和发展本位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对人物思想、语言、动作、行为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反过来人物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反作用,推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分析小说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是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它最重要的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固然.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或她的存在.都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身上都有小说中人物的影子,似乎你在读小说.也在读自己。  相似文献   

20.
别里科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此人因其滑稽的着装、夸张的言行成为19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人物代表形象。这一形象至今依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已然成为那些畏首畏尾、惧怕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人的代名词。可是。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间长河,使他们既能理解此人在彼时彼地的象征意义,又能领悟他在今天社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