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可持续转型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领域,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如何实现和管理当前非可持续性的社会—技术系统根本性转变。本文在介绍该研究的4个思路基础上,结合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主要批评,从转型机制的深入、行动主体、地理空间、政治和权力以及政策研究5个主题归纳其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可持续转型研究不断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洞见以修正和补充不足,使之呈现出开放和争鸣之势,但是该研究依然还面临诸多挑战,新问题需要学者进一步反思。可持续转型研究对中国的系统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将中国真正纳入全球可持续转型研究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威 《科技风》2022,(2):1-3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可有效改善传统燃油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零污染、零排放,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基于此,文章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切入点,从气体介质、液体介质、相变介质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转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可持续转型的分析框架对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文件进行了政策文本分析。研究表明,政策工具多着眼于对转型的直接支持,需进一步使用破坏性政策倒逼转型;要通过政策不断调整地方政府、国有车企等体制主体,使其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适应;应放宽在生产、营销和售后等互补性资产上对新入企业的高门槛,政策应能突出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常见故障,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魏吉 《科技风》2013,(8):104
现在对于汽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考虑到当前汽车使用汽油造成的空气污染,使得我国对待汽车动力在慢慢转向清洁的柴油、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本文在对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作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宋振华 《科技风》2021,(3):13-14
新能源汽车,简单来说,就是不使用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使用其他可再生能源作为汽车的推动力.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等.笔者通过文章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的应用分析,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的发展路线,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技术建议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格局的不断推进,当前非可再生能源危机问题逐步成为一项社会性议题,极大地限制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当前私家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日益加重了石油能源消耗量及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新能源应用诉求。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将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范畴有较大的可行性,对于能源危机的缓解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具有实际效能。本文以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技术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系统分析了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混合驱动等技术,针对太阳能新能源的汽车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展开了进一步实用探讨,以期有效促进新能源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汽车的改进同发展新能汽车并不存在矛盾,比如说现在全球都很重视的汽车轻量化工作,不但对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车辆的动力效率、控制策略以及安全可靠性。研究适合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能源汽车涉及的主要电子控制关键性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汽车能源自适应控制巡航控制为例,对电控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能源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方案。本文的研究对于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技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有大量汽车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可以分为技术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竞争力。专利分析是研究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良方法。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稳定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处于两极分化状态,生产企业开始出现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技术跟随型企业两个主类型。  相似文献   

11.
替代燃料汽车能否为汽车消费者所接受,是其能否替代传统汽油发动机汽车从而实现石油替代的关键。本文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从汽车持有者的角度分析了汽车的持有者成本构成,建立了一个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持有者成本模型,对替代燃料汽车的替代过程和效应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给出了一系列战略建议。本文从持有者角度进行研究,为我国的替代燃料汽车系统的发展战略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的持有者成本模型是一个有效的交通能源政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PEMFC技术逐渐成为各国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的研究热点.选取德温特专利数据库PEMFC技术相关专利数据,统计分析各国技术专利申请量变化.以PEMFC技术专利为载体,了解各国PEMFC技术发展特点,解析现有发展格局成因,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专利数据反映了各国技术研发实力的高低与市场容量的大小,可根据各国在该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差异及变化,识别PEMFC技术强中心与弱中心,描述发展速度变化,解释相互间关系.统计发现,日本PEMFC技术中心现象突出.根据PEMFC技术发展曲线,构建预测模型,可知中国未来有望成为该领域世界强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营商将模拟电视转换为数字电视既涉及消费者的福利,也涉及频道商的利益.本文结合中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中所出现的问题,基于双边市场模型分析了垄断情形下和引入竞争下数字电视转换的市场绩效.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转换中引入竞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据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成 《预测》2006,25(4):45-49
本文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根据1990~2003年期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交易需求持有外币的动机比较突出;投资动机对货币替代的作用不显著;随着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松,有出现较大规模货币替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提升油品质量、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改善我国空气质量至关重要。通过隧道试验测试了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从我国8大城市加油站收集的汽柴油样品实测了其硫含量和烃类组成等指标,用先进的烟雾箱系统模拟了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直接排放和二次反应生成的颗粒物,并探讨了机动车尾气对细颗粒物(PM2.5)的综合贡献与油品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我国油品升级所需的脱硫、重整、加氢等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初步估算了我国汽柴油全面升级的直接投资需求。文章也揭示了突破柴油发动机和柴油深加工技术对我国机动车减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重新界定替代性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从专利权人的角度进行替代性技术选择的研究框架。基于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和手工代码相似度计算识别技术相似性最高的专利权人,专利权人作为技术的归属载体,相似程度最高的专利权人拥有的技术即为替代性技术。通过专利权人技术影响力评估和市场影响力评估,选择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最高的专利权人所拥有的技术,即为替代性技术中综合价值水平最优的目标技术。依此,为企业的管理者制定技术选择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00年到2012年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扩展数据库中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先进可视化技术对国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进行研究,绘制新能源汽车研究的知识群图谱,显示国际新能源汽车研究的主要领域、工程哲学和关键技术。通过对图谱的解读,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机动车消耗了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5%,预计到2010年达到2.7~3.1亿吨。而国内石油年产量仅能达到1.65~2亿吨。在我国未来10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就汽车而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节能和环保。随着国内汽车消费税上调、燃油税开征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等一连串事件接踵而至,中国车市即将步入行业转折点。一直在国内市场上“不温不火”的柴油车.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90-2011年纯电动车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申请量与授权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专利申请人地区分布、技术领域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纯电动车专利布局的特征.并与在该技术领域上世界领先国家进行对比,表明我国纯电动车产业在不断发展,但从专利质量、自主研发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各公司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有侧重点地发展纯电动车专利,提出公司与高校合作纯电动车专利技术,并通过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建议配套设备与纯电动车专利技术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轻量化材料的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数据对比、数值模拟计算等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及中国科学院的新能源汽车及轻量化材料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年度分布等进行计量分析。尤其对碳纤维、碳纳米管和树脂科技成果的年度发展态势、完成地域分布、主要完成机构等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及其轻量化材料科技成果的现状、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