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典型场景。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包身工典型的一天生活。课文前面三部分的第一层次,分别描写包身工的清晨起身、早餐、上工等三个生活场景。包身工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包身工早餐,读者目睹他们猪狗不如的饮食;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这三个生活场景,犹如一组电影镜头,再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  相似文献   

2.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3.
复杂的记叙文中的叙事文章,因事件的变化曲折、时空的转移变换而给写作带来许多困难。要想把情况复杂、头绪繁多的事件记叙清楚,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一、必须做好材料的剪裁收集材料必须力求大量,选择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而对材料的剪裁则必须根据中心的需要,或掐头去尾,或剪枝删叶,去冗杂,取精要。夏衍同志在写《包身工》前曾深入到包身工生活、工作的工房、车间中,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但他最后只写了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情况,其它的许多日子的情况全被剪除了。记叙一天的活动,也没有面面俱到,只写了“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场景。众多  相似文献   

4.
潘海霞 《读写月报》2022,(13):24-26
<正>学者丁晓原指出,探寻报告文学“对于读者召唤性魅力的生成”是“极具当下针对性的务实的重要课题”。[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名篇,发表于1936年,距今已八十多年,其中记录的生活离今天的学子已相当遥远,但它仍能深深触动当代高中生的心灵,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痛、同情和愤恨。这固然与文中还原的是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本文将从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包身工》对读者产生“召唤性魅力”的生成艺术。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     
角度之一: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女工在一个男子的大声呼喊、秽语恶骂中起身了,一片忙乱、恐惧,稍慢者就遭踢几脚。“四点半之后”,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在小屋子里,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饮食不如猪狗。“五点钟”,包身工被带工老板像赶鸡鸭一样赶进厂房做工。她们受到音响、尘埃和湿气的三大威胁……写出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教学方法与过程:导读与讲析结合。1、让学生通读全文,并随手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概略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6.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7.
江晓玉 《文教资料》2007,(4):170-171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辨别真善美的目的。”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  相似文献   

8.
一、直判式 即授完内容,直接停止。如《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了解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为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悉课文,以便深入理解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二、余味式 即古典小说的“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法。”  相似文献   

9.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11.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带工老板对待“包身工”会是“慈祥”的么?句中“慈祥”一词,一定是取它的相反意义即“凶狠”了。那么“慈祥”必是反语无疑。①——我悬揣判“慈祥”为反语的思维过程大致就像上面这样。其实,这样的修辞分析是不妥当的。正确的修辞分析,应该是对作者的具体的艺术匠心的确认。《包身工》中的这句话,其主要特征是,在毫无人性的凶狠的带工老板中,挑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  相似文献   

12.
胡文生 《学语文》2002,(3):51-5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弄清学生不能理解课文的原因。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读者)与课本范文(读物)之间不能相互作用,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不具备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图式。如《包身工》的理解阅读,学生生活的时代与包身工生活的时代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反差太大,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二是学生虽然具备了适当的阅读图式,但课文所提供的线索不能充分激发这个图式活动起来,也会导致阅读失败。三是  相似文献   

13.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14.
线索例说     
什么叫线索?线索是贯穿于记叙性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回忆录等)前后的脉络。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各级各类干部群众寻药运药抢救中毒民工生命的动人故事”,江耀辉的回忆录《红军鞋》中的“那双‘量天尺’”。这些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脉络,象一根根红线串着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构成一篇篇习习生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6.
徐秀琴 《考试周刊》2012,(72):32-32
《包身工》中生动地体现了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劳动工人的悲惨命运,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透过作品中的叙事和描写,我们可以客观全面地分析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18.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家暴目睹儿童是家庭暴力的见证者和受害人,承受着隐蔽而长远的伤害。基于叙事研究的研究范式,以两位在童年有目睹家暴经历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邀请撰写自传,探索这一早期经历对儿童成长的复杂影响。当家庭成为父母爱与恨的角斗场,她们就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环境之中,渴望尽早独立,逃离原生家庭在她们心里留下的暗影。她们也渴望建立温暖的亲密关系,拥有良性的、可以信任的伴侣。她们也会努力取得朋友、教师的支持,通过外化和释放情绪,与暴力隔离以及有意识地改变家庭关系结构来寻求出路。有家暴目睹经历的成人并不只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可能成为“受过伤的治愈者”,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个体创伤的超越和反思。但目睹家暴的经历是残酷的,目睹家暴儿童的成长之路并非简单的“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家暴,就没有家暴目睹儿童。唯有系统性地根除家庭暴力才能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这有赖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警醒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一《包身工》真实地记叙了形成于本世纪初,发展于“一·二八”战争以后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伴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经济掠夺的罪行。老作家夏衍以翔实而典型的材料,以独具匠心的构思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提供了一份富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精神食粮。我拟订了一个三课时的小段教学计划,前两课时按正常教学顺序导读《包身工》。只是同时布置一项课外阅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部分)(以下简称《状况》)。要求结合课文阅读并思考:课文记叙的事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