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尤其是移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重新定义,媒体格局也发生着深刻变革。本文从新媒体的开办主体、终端平台、内容信息、技术手段等角度分析、探究,彰显出新媒体在2016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媒介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今年"两会"新闻报道为依托,重点展示和分析了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新媒体,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作用和价值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纵观今年中央主要几家新闻媒体的全国“两会”报道,有三大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迅速攀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两会”的被关注度亦逐渐升温,在今年无疑达到了一个峰值。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网络媒体已成长为“两会”报道的主力军,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看“两会”,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网上参政议政。网络媒体架起了民众与政府、民众与民众、民众与代表、民意与政策的互动桥梁。  相似文献   

5.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6.
向远江 《新闻前哨》2006,(12):46-46
“两会”报道年年搞,如何创新,如何使会议报道兼具指导性和可读性,应该从以下儿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的报道,是地市报人既兴奋又苦恼的事情。兴奋之处,可见证事关共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盛况,从中挖掘出具有新闻点的线索;苦恼的缘故,则是“两会”报道往往套路多,亮点少,报道形式死板、教条,难有创新,难以在读者中引起轰动效应。为此,对搞好“两会”报道进行有益探索,力求出新出彩,把最鲜活、最生动和人们最关注的较深层次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真正把群众的目光吸引到“两会”上来,搭起一座群众与“两会”之间的理解之桥、沟通之桥、互动之桥,便成了我苦苦思索、不断谋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季耀华 《视听界》2006,(3):85-85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新时空》2006年“两会”报道获得圆满成功,其间亮点频现。一、宏观把握正确导向,点击关键词,抓住“主动脉”。做好重大新闻报道的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从新闻富矿中挖掘出最本质、最有时代性、最有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思想,做到政治性强,针对性好,立意新,起点高。《江苏新时空》“两会”报道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对政协委员的讲话中首次谈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空》除当天节目对此作出及时报道外,还及时反馈了委员们对此的反响,并在“两会”结束后就此进行集中宣传…  相似文献   

9.
10.
徐立军 《视听界》2008,(2):117-117
又到“两会”了。从2004年到2007年,我连续担任了四年OOTV-2经济频道“两会”报道的总策划。今天,我的战场转移了,从经济频道到新闻频道。对于“两会”的理解和思考角度也有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全国“两会”(以下简称“两会”)报道中,新媒体在报道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体现出全媒体融合报道,深度互动的特点。本文对今年“两会”新闻报道中新媒体报道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梳理,对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变革进行分析,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岩 《东南传播》2011,(6):30-31
本文以2011年"两会"期间"红段子"传播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红段子"兴起的背景。结合传播特点分析以"红段子"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之特质,认为"红段子"在构建健康积极的新媒体文化,进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看客 《青年记者》2005,(2):58-58
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随着社会政治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及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热情的提高,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反观我们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还是停留在前些年的思路上,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对两会信息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众传媒,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用多种新的形式来做出上下都满意的两会报道。  相似文献   

14.
15.
《青年记者》2007,(6):17-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直播两会分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7.
从中央到地方,每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全国和地方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全国和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两会”是各媒体的综合竞技场,地方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做好每年的“两会”报道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让枯燥生硬的会议新闻在及时、准确、重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18.
3月3日和5日,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年度盛会——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相继隆重开幕。这是新中国和人民政协六十华诞后的首次“两会”,也是在一年风云变换的全球经济形势中,中国经济逆势企稳后的首次“两会”。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0):53-56
"两会"历来被看作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衡量,"两会"具有政治性强、关注度高、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节奏紧凑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两会"上的哪怕极小的信息一旦经由媒体误读而传播出去,都有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本文依据笔者连续10年参加了全国"两会"的报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两会"报道中"禁"与"忌"的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需要,也是价值观需求。  相似文献   

20.
年年报道“两会”,岁岁各有千秋。今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对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与往年最大不同在于: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体开展各项宣传,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深入了一步、这不仅提高了“两会”的声望,让人感到“两会”开得很有生气,很务实,而且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使人觉得可读性、吸引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