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璠 《天中学刊》2014,(5):64-65
宫崎骏的动画影片题材各不相同,但几乎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反战和女权等问题。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是其作品主要表现的主题之一,也体现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双语学习》2010,(8):16-17
继《千与千寻》之后,动画大师宫崎骏推出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这是一部融幻想与爱情于一体的卡通片,并且多次获奖。本期“快乐影院”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的介绍吧!  相似文献   

3.
《红领巾》2012,(1)
你喜欢胖胖的龙猫吗?它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动画片《龙猫》中创作的角色。除了《龙猫》外,《哈尔的移动城堡》也是宫崎骏的得意之作,我们一起来看吧。  相似文献   

4.
谁是戴安娜·韦恩·琼斯?她是英国著名的幻想小说作家。她自幼就想当作家,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她成为《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刘易斯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这两位幻想文学大师的学生,是不是特别幸运呢?凭借着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她也像自己的两位名师一样,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心,同时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真是"名师出高徒"呀!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所具有的荒谬、虚幻、无明确的时代和地理背景的特征给它抹上了浓厚的寓言色彩。在这部小说发表的几十年后,另一位文化领域的大师,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把它搬上了大荧幕,通过光影的形式,把小说的主题思想与电影元素相结合,取得了与小说惊人相似的艺术欣赏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电影《弱点》的为例,结合影片情节反思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育人需先润心,爱是教师工作的必备法宝。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使用象征,寓言的结构,总体的荒诞和细节的真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城堡》折射出亦真亦幻的多重意义世界.读者因此产生了不连贯的、迷惑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城堡》的研究现状表明,这部卡夫卡的巅峰之作,正逐渐的被解释成为多义的谜团。人们深入独白体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种价值标尺都被用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测量。《城堡》之所以在人们看来,像一个解释的迷宫,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根本特性——复调性。文章将对《城堡》的这一特性加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厘清这个解释的迷宫。  相似文献   

9.
在作家卡夫卡的《城堡》当中有着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支撑起整个小说内容,同时卡夫卡对于这些女性的刻画也侧面反映出了他是如何看待当时女性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女性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一般的女性只有利用攀权富贵方式才能够有比较理想的生活,得到外界人士的尊重,如果不走这一条路那么生存状况就会十分艰辛...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小说以开放性著称,其封闭特点却少有人论及。作为一部后期的小说,《城堡》的封闭特点更为强烈,不仅体现在文本中具体的空间描写上,更体现在镜子一本文的功能,人物符号化和情节的封闭性上。  相似文献   

11.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最致命的影片之一,该部电影获得了各国的高度评价与赞扬,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成长题材的影片。该电影的特色之一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动画人物形象,而且每一位人物形象都具有现实生活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影片的女主角千寻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开山鼻祖的卡夫卡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钱钟书尽管国籍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由他们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文章就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城堡》和《围城》,从写作背景、小说主题和写作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赌一场陌生的爱情,赌注是一生。而付出是唯一的手段。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电影《来信》的内容吧!“陌生”用来形容爱情让人觉得有一点难以理解但却又相当普遍,大概是对爱情没有把握,所以才觉陌生。看过电影之后,心里一直莫名的郁闷,搞不清楚为什么,直到现在。当我准备下笔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那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16.
电影《画壁》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爱”的世界,与其文学原著相比较,显然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但在浮华的表象背后,文学原著中充满警世意义的人生寓言被演变成了一场爱的闹剧,娱乐效果十足,同时有关真相抑或深意的探询则无从寻觅。  相似文献   

17.
<城堡>渗透了作者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的土壤是通过迷宫氛围的营造和K的身份、城堡权力的重压和K的追寻的叙述等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乔治·兰明的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中》被誉为书写加勒比海殖民历史的史学著作。在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克莱顿村男子学校的殖民教育体系:它采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甚至惩罚的手段来实施这种谦恭而多疑、细微而有力的规训权力,最终造就驯服的肉体。  相似文献   

19.
你是不是常常希望有一位仙女为你施魔法,使你梦想成真,就像《灰姑娘》中发生的那样?等等,先别这么想。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一直以来是很多哲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卡夫卡通过《城堡》中K对城堡追逐的过程及其特征传达了他对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思考。他像K一样通过各种努力企图把握完整统一的自我,但他的生活处境就和K面对的他者现实一样是破裂崩溃、不可掌控的,因此主体性的建构是无限延伸、不会终结的,那种追逐终极自我的美好愿望只是一种虚妄的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