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情感浓烈的文章。《陈》表现了李密的两难境地——朝廷逼其出仕而祖母需要供养;《祭》表现了韩愈痛彻心肺的悲伤——为侄子的早逝和家道的衰落。课文既如此,课堂上就应有相应的气氛,盖语文课应有感情,有激情,甚至应有诗情,否则,何以言语文课的潜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是要使学生在对美的直接观照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而实现这一目的,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课具有大量的美的形象性、社会性、感染性和创造性因素,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只要我们善于结合生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增强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拟就《荷花》一课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课中如何进行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仔细观察,感知画面美形象鲜明、优美的画面,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  相似文献   

3.
教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塑造自己灵魂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这,是我读完大夏书系中李镇西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魏志渊的《语文课》和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之后的感受。教育类的书籍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是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语文课》《深度语文》,我感受到的是崇高情感的熏陶,是人类智慧的洗礼,是生命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上海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强调两个《纲要》,一个是《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一个是《中小学生命教育纲要》。在《纲要》里关于民族精神有明确规定,有三方面的内容: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什么是生命教育?即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显然这两个纲要就是语文教育中一直在渗透的人文精神的内容。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我想这不仅仅是上海的教育应该思索的问题,也不仅是语文课应该思索的问题,它更应该是所有具有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今天是2010年4月21日,天色阴暗,有雨断续纷飞。 早上的语文课原计划是继续讲荀子的《劝学》的,而“玉树地震悼念日”使我临时更改了计划,想与五班、七班的120名学生一起以我们的方式悼怀逝者,祈福生者,以生命的名义举悼,以情感的力量育人。课前我换了电脑的桌面,下载了两段视频,一是关于地震全国哀悼日的,一是成龙的《生死不离》。  相似文献   

7.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灯下漫笔》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我们享受享受其他课文的风采吧,望  相似文献   

8.
窦桂梅老师上课,每每有新意。这次教《圆明园的毁灭》,更是自出机杼。我听了以后有几点体会。第一,小学语文课可不可以突破学科的限制?有人说:窦桂梅的这堂语文课上得像历史课;又上得像爱国主义教育课;还上得像文化史课……这么说的确都有根据,我也同意。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抽去其历史内容、爱国情感和文物知识,还有什么呢?只剩下纯粹而抽象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本来离不开所承载的内容,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课文本  相似文献   

9.
李世姬 《课外阅读》2011,(3):218-218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融人了作者的情感,如果我们只把课文当成冷冰冰的文字去教,学生自然不会感受到语文的乐趣。缺乏感情的课,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是在积累、感悟、品味、欣赏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如果把张晓风的散文名篇《敬畏生命》上成写景训练课,而将作者由漫天飘飞的柳絮,想见生命自灭自生,生生不息的壮观与伟大这种赞叹轻轻带过的话,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让我对语文的爱日益深厚。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感动,体验生命成长快乐的乐园呢?多年前,在上海华东师大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颇感兴趣,之后我有心拜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和经典课堂实录,他那荡气回肠的《长相思》,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安安静静的《鱼游到了纸上》,让我在欣赏之余总有“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怎样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对教材中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法学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唐江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是一堂乎新课标、新理念的示范课,对诵型课的上法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生在初步理解主人公感情的基础诵读,通过诵读深入体会主人公感情,以期与主人公产生感情上共鸣,最终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堂有新、有示范意义的课。它改变了以往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门槛》一课,教师主要让学生过协作诵读来感…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14.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此说道:"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由于应试而造成的冷漠、压抑、紧张、恐惧中解放出来,让诗意的清泉浸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教者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呢?现以《赶海》这例,做些许尝试。  相似文献   

15.
《繁星·春水》给了我爱的享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震撼了人心;《伊索寓言》打开了道理的大门;而《名人传》则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要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是关键因素之一。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既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达成和谐的交流。课堂上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生也会兴味寡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怀着真挚的情感,创设一个充满真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亲近语文。体味语文课的情趣和韵昧,享受语文课的愉悦。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生命的品位。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用音乐来渲染语文课中动人的场面,更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与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了解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样的引入为新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与课文动人的内容产生思想共鸣,丰富他们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以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笔者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杜拉斯和林白作为女性作家,都以自身特有的生命体验来抒写情感。在其作品中,《情人》和《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主人公往往关注自我,有自恋倾向,但前者情感是独立的,后者则具有依附性,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