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营利性中外合作高等学府。作为中国早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国现代化管理教育的探路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为鲜明的标签是"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以承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形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国内高校改革课程、教材、教学和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课程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到"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应坚持"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确立"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合作办学观,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国际化前沿的优势,彰显多元文化育人的功能,聚合优质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术能力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中外合作办学还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管理,一是要按照国际化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标准;二是要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丰富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要求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表现,是高校教育教学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的重要举措,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定位。近些年,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推崇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向国家输送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但是,各地高校在加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教学条件、规章制度的不同使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渐偏离了国际化定位。本文着重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国际化定位的再思考,指出具体教学过程中国际化缺失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强化国际化定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以适应经济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生事物,大力开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引发了在中外合作办学下如何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新问题,由此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于中外合作办学下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本文以中西方教育学生"诚信"作为共同思想切入点,简单阐述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问题,结合上海海洋大学与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办学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外合作办学下如何加强高校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6.
宗平 《江苏高教》2015,(1):76-7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教学质量监控则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在论述中外合作办学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三横五纵"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框架,阐述了相关阶段和组成部分的作用与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而且可以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联合举办的生物制药中外合作办学"3+1"项目已经有9年的时间,联合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澳方的认可,并且大部分毕业生继续在澳洲名校深造。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合作办学通过探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人才、教学、课程、制度、管理五个方面的办学特色,初步实现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生物制药人才的办学目的。不仅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中外合作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外合作办学是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审视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宁波TAFE学院构建的"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塑造国际化学习环境、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举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教育国际化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优秀外语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通过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支迈向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对丰富和创新高校教师学术提高及培训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4):120-125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对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低且对象单一,未能有效吸引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需要重构优势教育资源的内涵,坚持"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内部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满足国际工程项目的需求,这一模式下实践教学成为关键。通过对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旨在对现存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中外合作办学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沈阳工业大学的实践着重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益所在、成功因素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根本途径。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为基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管理手段、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是科学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言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为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英语语言教学中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学院、教师、学生三方面探究解决策略,以期有效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语言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助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1月3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中外合作办学圆桌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各国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就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促进跨境教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趋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管理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探究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不足,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管理人员不足、管理团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人员主动性不高、中外合作双方沟通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管理机制、扩大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与管理评价、建立项目管理系统与学生个人档案的教学管理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8.
招生问题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招生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如招生计划制定的随意性、计划内招生的行政色彩过浓、招生对象本土化有余国际化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鉴于此,政府应该逐渐完善监管者角色,通过在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试点评估工作等方式来规范和引导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招生。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机构和项目也应将"高质量"作为吸引国内和国际生源的有效手段,以实现其招生对象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中外合作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特点入手,对国际化教育环境下中外合作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动态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加以探讨。本文强调在中外合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中,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艺术和文化沟通、资源整合以及信息传递能力是合作办学项目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的角度指出国际化教育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2—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中外合作办学在经历十年的发展后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既能充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能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