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章哲我国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对此,中学经济常识课本集中阐明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按劳分配方式分为两个部分,即作为主体的按劳分配方式和作为补充的其他分配方式;2、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特征,但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行经典按劳分配的条件,也无法完全满足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高级形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人力资本分配既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又与现实经济条件相适应,因而成为按劳分配的当代形式。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特征,但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行经典按劳分配的条件,也无法完全满足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高级形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人力资本分配既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又与现实经济条件相适应,因而成为按劳分配的当代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按劳分配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劳分配的原则,一经提出,就带来了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次深刻革命。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的“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人剥削人的分配制度得到了根本否定,从此按劳分配便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之一。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是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为立论前提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却还存在着商品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按要素分配是现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94):120-121
<正>导入新课:于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有请薛琪琪同学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课前准备)薛琪琪: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分粥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经过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方丈和一群小和尚。唐僧师徒四人到来时,老和尚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唐僧问明原委之后,了解了事件的真相,原来寺庙地处偏僻,香火不济,庙里僧多粥少。最初,方丈让大家自由取粥,结果,往往是一场哄抢后,总有人吃不到粥;后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存于现阶段的经济关系中,这是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即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相适应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本文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理论根据,指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方式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因为,在现阶段,劳动者个人同生产物质条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国家与劳动者个人交换,只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现阶段,劳动者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国家的“雇员”,其收入分配,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又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并不否认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和途径,而且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预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然而,由于马克思在世时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因而他没有也不可能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因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的指导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九年多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出现了一个与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与此相适应,在分配领域也出现了一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分配格局。不仅如此,就是按劳分配本身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想就分配领域中发生的这些新变化,谈谈看法。 第一,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已开始由传统的直接的按劳分配变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按劳分配思想最早是由19世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来的。他把整个国家看成是一个人实业企业,而这个企业的目的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各自得到最大的富裕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文件。这个文件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了,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决定》的发表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实行包干到户以后,生活资料的分配究竟是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还是脱离了按劳分配原则?这种新的分配形式与过去的按工分分配相比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谈淡自己的认识。一深受农民欢迎的按劳分配形式农业生产包干到户,在分配上,实际是包交提留。劳动产品的第一个占有者是它的生产者——承包户。分配的第一步是从总产品中拿出一部分以其价值形式作为农业税交给国家;第二步,再拿出一部分(产品或价值)交给集体作为公共基金;其余全部归承包者所有。它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按劳分配形式有以下主要区别:一、分配的产品是以分  相似文献   

14.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正确运行的基本保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具体是通过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这两方面得到贯彻的。在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同时 ,必须采取相应改革措施 ,注重解决好由此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现阶段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作了高度理论概括和原则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认真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内在要求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本文拟就报告中关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谈点个人学习体会。马克思曾经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按劳分配的具体依据和对象是由劳动者投入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决定的,劳动的资本性决定劳动者必然要参与新创造价值(v+m)中的m的分配;就资本化的劳动力而言,按劳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动力资本分配,它是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它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已实行几十年了。由于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不得不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按劳分配原则。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笔者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两者有明显区别,不能等同;同时两者又存在有机联系,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统一共存。  相似文献   

19.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的分配原则,它既坚持公有制的基本分配原则,又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特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在存在基础、分配客体、分配主体、分配尺度和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能有效弥补按劳分配的现实不足,有助于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度还不成熟。因此,在分配领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而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说除了按劳分配这个主体分配形式外,还有按资分配 (包括按资金和资本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及利息、股息、风险补偿等非按劳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关于它的客观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