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一个报社的记者有短期行为,报纸要再上一个台阶,则非常困难。目前,县市报记者存在的短期行为,则又是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重大因素。何以见得? 一是“营养缺乏”多县市报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文化程度较低,业务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可以说是先天“营养”不足。再加上小报人员大多集编、采、组、校于一身,整天忙于出报,难得有时间读点书,学点理论,缺乏“补充”,就更显得“面黄肌瘦”了。现在,只是靠拚精力、熬时间,将积存的那点东西挖空掏净,以应付眼下的工作。说起来惭愧得很,县报记者有借书证的屈指可数,难得跑一趟图书馆,更谈不上自个掏钱买书来读  相似文献   

2.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记者采访,同样也面临着“磨刀”的问题。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预采访”是“磨刀“工序中不可或缺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相当数量的新闻从业人员,省略了“预采访”环节。拿到一个采访线索,根本不去研究、了解,到时候“直接上阵”。  相似文献   

5.
做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则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秦烨 《新闻三昧》2006,(7):44-44
信息社会,媒介的力量有目共睹。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在追踪报道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且在影响引导着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因此,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新闻人,不仅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追求,也是这一特殊职业赋予编辑记者们的责任。一、做一个不断学习思考的新闻人今天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新闻人才的竞争。知识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读书多则思维开阔,思维广则看问题角度新而奇。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记者,和一个胸无点墨浑浑噩噩的记者,在“新闻鼻”方面,有着天渊之别,前者一肚子锦绣文章,下笔时文思泉涌,思…  相似文献   

7.
一段“打工记者”的人生路; 一曲“打工记者”的奋斗歌; 一篇“打工记者”的甘苦录。 看过此文,每一个在编的正式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将产生内心的感动与实实在在的危机感,并能由此唤起新的工作激情与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8.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9.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  相似文献   

10.
在香港,记者有一个简单的称谓:“老记”。而实际上香港的“老记”可并不老。无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文传媒圈来说,香港的记者都是特别年轻的一群。而且其中女性为多。香港的记者(包括采访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的分类,一般以采访内容为标准。负责政治新闻的,称为政治记者,采写财经新闻的,称为财经记者,其他  相似文献   

11.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相似文献   

12.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3.
程长春 《传媒观察》2004,(10):45-46
记者的深入问题,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说它是个老问题,因为“深入实际,不尚空谈”向来是党报记者思想作风和业务作风的最基本要求。说它是个新问题,这是因为深入和贴近问题,在当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相似文献   

14.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16.
“特别报道”是《经济日报》一个名牌专栏.创建当年就被中央台、中央电视台摘播达60余次,收到了读者数以千计的来信来稿。那么──特别的策划意识好的策划往往是一个栏目能否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通常报纸的做法,编辑工作大多局限于把记者的稿件编编就完事,编辑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特别报道”专栏中,这种编辑与记者间普遍存在的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则倒了个个儿.编辑将策划的主动权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主动贴近生活,广泛搜寻新闻线索1解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意图、要求去迅速地安排有关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7.
谢健 《新闻记者》2000,(10):25-26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 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受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极少数是记者有意为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合理想象”所致、笔者以众多媒体报道中国“网姐”陈帆红为例,对人物报道的真实性作一简要分析。 宁波残疾姑娘陈帆红(网名 “菜青虫”)自去年11月获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浙江赛区冠军后,就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她因腿疾而被全国组委会拒绝以正式选手身份参加全国比赛,更是激…  相似文献   

18.
新闻道德是泛指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一般通过“记者信条”、“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等形式加以表述,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和作风,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主要有:指导思想、品德修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新闻界老前辈冯英子写了一篇题为《欣闻记者有节》的杂文,在为属于自己的节日欢呼之后,提出了新闻记者要有“节”这个严肃命题,认为记者有气节、保节操非常重要。 记者有节,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不是一个新课题。在革命斗争年代,多少铁骨铮铮的记者,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