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材处理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是讲好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功之一。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处理后的教材,使学员由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低智能到高智能,由不熟练到熟练、由蒙昧到聪颖、由不确立到确立的过程。获得一定量的知识是获得智能的基础,能力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又促进知识的获得,教材处理得好与坏就表现在知识、智力、能力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过去,教师们常常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教师备课时只要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即可。这种处理单一关系的备课观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应处理好哪几方面关系才能备好课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要使教材成为例子,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备课要求,善于发现和挖掘例子的样板作用,使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孙明宝 《甘肃教育》2001,(12):28-28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将自己在某一节课的备课中,深入钻研教材的体会,确定的教学目标,拟定的教学思路,所设计的教学程序及其理论依据口述出来的过程。说课不是对备课过程的简单复述,而是教师对备课过程理性上的再认识,是对备课的深入探讨,是备课的升华。通过说课,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说说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一说教材分析要从教材的整体出发,认真细致地分析教材,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  相似文献   

5.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备课提出新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有以下具体做法。一、研读课程标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备课时仍习惯于只备教材,不看标准。新课程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和评价的依据。所以,备课应以标为本,不能以本为本。备课时的具体做法是:1.确立标准和教材的对应关系二者的对应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备课内涵丰富,从教材理解到目标确定,从重点选择到难点捕捉,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如果每个教学内容的合作备课都想穷尽上述内容.势必蜻蜒点水,浮光掠影,既难提高合作备课效率,也难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进行研讨的专题式合作备课,让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备课上要突出四点:1.备课多备“可能”。在备标准、备教材、备学生的三大备课要素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2.设计力行“简约”。过去,教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点、教学目…  相似文献   

8.
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针对当前由于备课存在的问题而使课堂教学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提问频繁但效度不高、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随意处理教材等现象.笔者认为提高备课效率的途径应是: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基于课程知识备课,确保备课的有效性;研制开发有效的备课大纲,提高备课的可操作性;依据备课大纲,完成备课的各个环节,确保备课过程的完整性;改变备课形式,实行二次备课,不断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备课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能力.通过这些途径,备课中努力做到评价设计先行于教学设计,确保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全面提高备课效度.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三个紧密衔接的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中部包含着矛盾。备课时的主要矛盾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要讲授教材而又还没有熟悉和掌握。这就要钻研教材,还要把学生放进去,考虑如何启发和讲授,才能创设条件,由不熟悉转化到熟悉,由没有掌握到掌握,使上  相似文献   

10.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精心备好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认真对课程进行鉴别。1.认识教材的价值.制定教学策略。备课不是“背课”,不是一字不落地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使之转化为课时教材,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基础,备课的过程是教师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有没有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而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因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由同年级同学科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学上的失误与缺陷,有利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来稿集缀     
九江一中廖可珍在《改革教育思想,要从备课抓起》的来稿中说:“改革教学思想最后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改革教学思想落实到实处要从备课抓起”。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弊端,包括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资料海洋”,偏重知识灌输,忽视智能培养,等等,作者提出:“钻研大纲,处理教材,主要精力应放在“双基”上,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通读以掌握教材系统,精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基础,备课的过程是教师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有没有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而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因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由同年级同学科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学上的失误与缺陷,有利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正>1.教师要做到有效备课1.1教学目标的明晰。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所有教学内容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明确课标要求,对于教师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谈化学教学重点的确定张俊瀛教师备课首先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教学对象;一头是教材──教学媒介。本文拟从处理教材确定教学重点方面谈一些拙见。处理教材先要精通教材,精通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教材知识网络中起统领作用的知识点,是起...  相似文献   

16.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新课程中,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大量的历史学、教育学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材处理这个环节入手,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备课五要素     
备课五要素﹃严﹄的误区■郝东连吉书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备课应包括: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拔高,从...  相似文献   

18.
备课备什么     
翻阅一本本备课本,发现很多教师备课都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会”或“掌握“什么知识,稍涉及的是“能力”、“意识”或“品质”等。再观其课堂教学过程,多是将其备课时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至于那些稍涉及的内容则变成了备课时贴上的标签,大都未能真正落实。这些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只是在教学目标中多了些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话语,至于课堂教学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好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 近年来,笔者在指导教育实习工作中,曾深入到一些学校,感到有些教育师,特别是新教师,他们虽然能做到认真备课。但却重教参、轻教材,在认真阅读、分析处理教材方面缺乏一定的“内功”,往往在对教材并不十分掌握的情况下,就忙于写教学计划,匆匆上课,因此对他们必须给予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备课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备课的过程主要是精心阅读、深入分析教材的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过  相似文献   

20.
备课内涵丰富,从教材理解到目标确定,从重点选择到难点捕捉,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如果每个教学内容的合作备课都想穷尽上述内容,势必蜻蜒点水,浮光掠影,既难提高合作备课效率,也难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进行研讨的专题式合作备课,让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