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同志: 从你来信中,看到你对学生作文如何“精批细改”,还存在问题,因此感到苦恼。这封信,就和你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了,我曾听到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记得我也和某些教师谈过我的意见。以我的理解;在学生写的文章中,有些道理讲错了,或者讲得不完备,这是要“批”的,批的时候,主要说明为什么错?怎样才完备?因为这样的错误,是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大改而特改,那末就等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学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谓“精”,我想,就是精细恰切的意思,譬如指出一个问题应当这样讲的,不要那样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听了一节“圆柱体积”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谁能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能否说说依据?”于是,有好几个学生都说:“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说出了另一种想法:“圆柱的体积=d×d×h×0.785。”并说出了他的理由:“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0.785倍,把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就是这个长方体底面(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就等于这个长方体体积的0.785倍。”这时老师又说:  相似文献   

4.
1.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先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数的平方等于9? 用字母x表示“什么数”,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表示为下面的等式x2=9.这个等式中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它是二次的,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因为3和-3的平方都等于9,所以这个一元  相似文献   

5.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新老师学校新来了一位数学老师。回家后妈妈问儿子:“儿子,你们新来的老师好吗?”“她不怎么好!”“她哪里不好?”“她讲错题。上午说2乘6等于12,到了下午又说3乘4等于12。”地球是圆的有人问一位士兵:“你看见敌人过来,为什么就逃跑了呢?”士兵说:“我并不是逃跑,要知道地球是  相似文献   

7.
给幼儿园教师“松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幼儿园成了大问题。细究起来,这个问题涉及诸如幼儿园教师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聆听专家的“高见”,如何看待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如何理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如何确定“做研究”的目的等等问题,总之,要搞清楚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最应该做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实在是“太累”了,而且“累”得没道理。为此,郑重推荐大家读一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的这篇文章,不论你是园长还是教师,幼教干部还是教研员,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正>“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它的倒数”这个法则是怎么得出的?为什么“颠倒相乘”后能简化分数除法计算?为什么整数除法中直接除以除数,而到了分数除法中要乘它的倒数?倒数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学生及一线教师。下面我借助除法的意义、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逐层理解和分析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再从群论角度深入分析、探究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内在原理。一、从除法的意义角度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法的意义是理解除法算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讲述物理概念,是很值得斟酌的。讲解一个物理概念,应当说清楚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什么”?二、“等于什么”? “是什么”是指这一概念的本质、定义。定义的表述一般是唯一的。“等于什么”是指用什么方法来量度这一物理量。或这一物理量跟其他物理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量度同一个物理量,在不同场合,同一物理量又可以跟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联系,因而“等于什么”可以有多种形式。必须强调:“是什么”和“等于什么”是有严格区别的。力是什么?众所周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于什么?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幼儿园成了大问题。细究起来,这个问题涉及诸如幼儿园教师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聆听专家的“高见”,如何看待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如何理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如何确定“做研究”的目的等等问题,总之,要搞清楚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最应该做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实在是“太累”了,而且“累”得没道理。为此,郑重推荐大家读一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的这篇章,不论你是园长还是教师,幼教干部还是教研员,理论工作还是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从表面上看,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太平庸了。但笔者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会引发许多有益的思考。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可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靠本事!”但如果再深究一下,提出“靠什么本事”的问题,那回答就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了。  相似文献   

12.
1.回避与淡化课堂中出现的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黄山的石头会千奇百怪呢?”“日月潭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自然资源?”为什么从太空看,地球裹着水蓝色的纱衣?”大别山在哪里?汝河在哪里?”……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教师平日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较为模糊,常见的处理方法是:“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样呢?”“还有什么看法呢?”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就此点头而过,不作任何评价,使得学生无法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对问题的回避与淡化,折射了教师科学意识的淡薄。教师对教材出现的所有…  相似文献   

13.
“无教师监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人监考”。“无人监考”这个名词的使用并不缜密。考场里没有教师的直接监考,不等于没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更不等于没有学生本人的自我监督。请问,其他学生是不是“人”?考试者本人是不是“人”?看来,还是称作“无教师监考”的好。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学科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语文不是“学科”。于是一些“语文专家”不高兴了:这分明是恶意贬低语文教育,“这是视数十万语文教师如无物。”“学科”是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学科怎样?“语文”不是学科又将如何?语文是不是学科的问题是一个直接涉及到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讨论这个问题,本期我们摘选了一些有关的材料,供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不讨论静液佯谬”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对“液体内部的压强”这一知识点所提教学要求的一条补充说明。何谓佯谬?静液佯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们的看法可能不一。为了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笔者曾向几位专家请教过。有专家认为,佯谬是指一种表观上的矛盾。静液佯谬指的是液体对非柱形容器底的压力不等于容器中液体的重。因为这个问题在初中难以解释清楚,所以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不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我想,从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中可寻觅到重要线索。有人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他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学生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那些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的教学用语,受到了广大小语教师的青睐。但冷静下来想想,目前流行的教学语言中有许多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现择要举例,与大家商榷。“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已成为部分教师新课导入的口头禅。学生也已习以为常,往往不用思考就能说出“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使导课“模式化”。反思:1.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参与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不可能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往往是盲目猜想,以迎合教师。2.这种看课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一问题的引发源于前阶段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这节课,让学生学会“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并不难,但关键是如何知道“为什么可以乘倒数”的来龙去脉却存在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9.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20.
直问和曲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有“直”“曲”之分。所谓“直问”,就是直来直去,比较呆板,比较生硬,对学生启发不大。有的教师每逢教一个新词,就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每讲完一段文字,就提出:“这段大意是什么”?诸如此类,什么是本文的主题思想呀,写作特点呀……课课如此,千篇一律。学生怎能不感到腻味,感到厌烦呢?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当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