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墨根  林文涛 《武当》2005,(3):33-35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相似文献   

2.
王和平 《武当》2010,(6):16-19
(接上期)二十一、左右金鸡独立 左臂内转下落于腹前,右臂由下向上外转侧立掌于额前右侧(图1)。  相似文献   

3.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04,(3):15-16
张祖意合太极拳正是依据太极图象之变化而创,太极拳与太极图理为一贯,太极理论是指导道家炼养的法则。太极来源于易经,其蕴含极其深广博大,堪称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汇。它渗透到我国古代所有的学科领域,如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法学、数学、文学、史学、哲学、民  相似文献   

4.
王玮 《武当》2005,(10):15-16
四道教行功以应物感应和参访求师因缘,对证所学,以华山练风、闭谷;泰山采日光之华:西湖练月之精;长白山练雪等等。气象奇特和安静之处,更是感应观妙寻真的去处。道教有守庵化缘者,有修炼和居士者,分结发道人和披发道人等。修炼士王宗岳经商途中,心驰神往,走动至赵堡镇时,收得蒋发,带回山西,授艺七年。蒋发艺成后,  相似文献   

5.
王怀 《武当》2010,(11):13-15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国道功——道家养生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武术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作为武术,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则逐渐强调其健身性。诸如《十三势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的附记也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  相似文献   

6.
李光富 《武当》2006,(3):13-14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武当赵堡太极拳,从创立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个以道教教理为指导,以武当道教张三丰祖师为宗师,以武当山内家养生功夫理论为行为规范的武术流派。元末明初的高道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三丰,又名张邋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武当》2007,(6):15-17
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或称涵胸拔背,是《身法八要》和《身法十要》共同提出的太极拳身法大要。《太极拳经歌诀》曰:“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  相似文献   

8.
刘康乐韩琳 《武当》2006,(11):44-46
4、达到完美的性交境界性交不仅是一种肉体交合,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因此,房中术强调性爱过程需要以和为贵,轻柔持久。《玉房指要》云:“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纵容安徐,以和为贵。”《素女经》言“太浅不美快,太深有所伤”。交接深浅有度,既能达到性爱的高潮,又不至于对女子的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武当》2005,(11):17-18
从练神的最高层次看太极拳运动不纯粹是肢体运动,而还包含心脑运动。练太极拳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心意功夫,是心脑太极拳。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武当》2007,(1):19-21
太极拳运动中,手足是最活跃的部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步法第九》曰:“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  相似文献   

11.
山令誉 《武当》2003,(10):16-17
论掤劲八法招法与张三丰十三势功法差异 陈鑫的掤劲八法等十三势理论与张三丰十三势理论相比较,虽然都冠名太极拳,但陈的十三势是进攻招法,张的十三势是防御功法。名称相同,拳理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廿六、右高探马式 释名:见前‘左高探马式’。 动作有二:(一)收步合手,(二)扑面掌。 解说:右腿收回原地,足尖点地,两臂由外向下落,向怀内抱,两腕相搭,十字手式。 注意、应用:同‘左高探马式’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东 《武当》2009,(2):15-18
(二十九)闭门推月 上体后坐,两手掌同时收回至左乳部位,再随上体向前的同时,两掌向正前方推出,掌心朝前,两手指尖相对,距离约20厘米,眼看前掌。(图55)  相似文献   

14.
凌召  余文平 《中华武术》2001,(11):40-42
十四、斜飞势。1.技击用法:敌我双方对峙而立。当对方左脚前进一步,同时用右直拳击打我方头面部时,我方迅速上翻左掌外裹化其后腕内侧,化开其拳的攻击。假如对方右拳落空时紧随发出后踹腿击我胸腹,我方立即左脚朝左侧后方摆跨移步避闪的同时,右掌下挂搂对方右小腿后侧。如果对方后脚顺势落地,并用左旋踢向我头面部攻击而来,我方左脚后撤步的同时,左手屈臂格架其左小腿,右脚前移扣绊其支撑脚,右手立掌从对方左腿下向前穿击其裆部,左手粘制其腿向左前“捋”化。紧随右臂立肘前“靠”.撞其裆腹将对方击向后倒跌出(如图59-63所示)。  相似文献   

15.
三、拿法 (一)左右云手拿肩臂太极拳之云手,包含着两种技击方法,一是击面,一是拿肩,击面是假,拿肩是真。 1.练法 (1)左掌上提:由预备式左足向左横移,同时左掌外旋上移至胸前,掌心向内, 掌指与眉齐,松肩坠肘,拇指对鼻尖,目视食指商阳穴(图25)。 (2)左掌外旋:上动不停,左转身,左掌外旋,向左云转至掌心向外,右掌沿膝前随运置左膝外侧(图26)。  相似文献   

16.
李德赋 《体育世界》2011,(10):22-23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辨证的养生之道和超然的运动心态,都决定了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健康,更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行拳方式,为练拳者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困,太极拳已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川。  相似文献   

17.
路迪民 《武当》2006,(8):29-31
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19.
杨群力 《武当》2009,(6):10-13
预备式(面南背北)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在大腿外侧,精神集中,呼吸保持自然,眼向前平视。(图1)  相似文献   

20.
王智毅 《武当》2007,(9):20-22
第四十三式 玉女穿梭 两掌在胸前抱球,顺时针滚转,右脚后钩,向前,脚尖偏向西落地;左脚向南上一步,脚跟朝东南,脚前掌落地。两掌继续滚转,右脚顺时针划弧180度,左脚随之拧转,成右弓箭步,同懒插衣后式,面东成玉女穿梭(如图43-1、43-2、4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