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文构思中,设问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设问思考或者说围绕什么问题进行思考呢?根据文章的构成规律和作文评分标准与方法,可作如下“三问”。一问:为什么写写文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这就需要弄清“为什么写”。高考作文是按命题要求来写作,问“为什么写”,其实也就  相似文献   

3.
上了大班的玥玥,回家后特别喜欢发问,什么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问题都有。一打听,原来她们幼儿园正在开展“小问号”与“博士爷爷”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女儿连珠炮似地提了许多问题,还一定让我一个个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这显然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项有意为之且很有意义的活动。其实,在平时,女儿的问题也常常会一串串冒上来,有时还真令我应接不暇。比如,玥玥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呀?”“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呢?”或者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呀?”“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甚至问:“什么叫结婚哪?”“我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5,(12):8-9
<正>同学少年您所讲的记叙文写作中的"写实"与"写意"分别要强调的是什么?记叙文的写作,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如果说"写实"强调了现象的观察、真相的调查与事实的了解,那么"写意"则强调了对人物、事件、社会、生活的细腻感受与深层思考。"写实"类作文首先确定的是写谁、写什么事,然后才想到通过写此人此事能够表现什么主题,表达什么情思;查作  相似文献   

5.
<正>写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回答考题中的多个问题,要回答问题,先得弄明白问题是什么,需要我们回答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答……由此,“追问”思维便产生了。就议论文来说,其目的是说理,让读者相信你讲的道理是正确的。那么,讲道理时就要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前提到结论、从结构到功能,各个方面都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要不断对所写观点进行追问。只有经得起追问的观点,才能为读者所信服。那么,我们写议论文时,具体该如何“追问”呢?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教师主张读什么就写什么,加强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我认为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读写结合”的问题,还必须科学地认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关系。现在有人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书面语言的积累和表达问题,对此种观点我不同意,  相似文献   

7.
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感于流行的“多读多写”中“多写”这种观点。“多写”是什么意思?指写的篇数多,还是写的遍数多?相当多的同志的意思显然是指的前者。实际情况确实也如此。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种不成文的惯例:一个学期学生要写大作文五。六篇,小作文十二、三篇,随笔或日记十几则。具体说来,大凡课本上有的文体、写法,都要求学生在学了之后“依葫芦画瓢”地写一篇。效果如何呢?一致的看法是:不怎么理想。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便是“大多数不过关”。甭说作文的立意选材如何新颖,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8.
理解李渔的“虚实”观,须结合其传奇创作。李渔“虚实”观里不仅解决了题材来源的问题。还关注到了情节叙述以及“写实”与虚构的处理。李渔视传奇为“大半寓言”,在其传奇创作中,有其理念、情感含蕴其中。李渔主张剧本选材时,如果所选材料有故事原型,要有基本的依循,在谋篇布局时则不排除虚构。虚构是为其传奇创作服务,并不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练,这是因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光有教师讲解是不行的,还一定要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练。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的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是“多练”好呢,还是“精练”好?我是主张“精练”,不主张“多练”的。为什么呢?首先,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要练的方面很多。大致可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可分若干细目,每个细目均可有很多练习。例如:写作方面,就可包括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读后感、看图作文、缩写、改写、扩写等等。记叙文中还可分状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里的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单“位1”“?1”为什么要加引号?笔者就此问题曾问过许多数学教师,然而所有的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几乎所有数学教师都只能说出“××可以看作单‘位1’”,而说不出单“位1”是什么“,1”为什么要加引号。现笔者就所掌握的资料及理解,对单“位1”浅析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  相似文献   

12.
“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没啥写头,这似乎已成共识。于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摆脱“无米下锅”的困境,语文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放飞”调查,有的引导想象,有的主张虚构,有的指导“借鉴”,等等。不管什么主意,好像都在煞费苦心,绕道挖潜。“两点一线”,作为中学生朝夕学习和生活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写作指导中,也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中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观点——“体贴的疏解”,即是如果发现了文中“美好的境界”,就“疏解”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如果发现了文中“残败的处所”,就“疏解”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缺失。并能“摸着作者的心情活动的路径”,要有“体贴的美意”。了解作者的“甘苦”。这一观点与傅庚生先生的鉴赏主张不谋而合。傅庚生在《精研与达诂》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5.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呢?日常认识里,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写什么”的内容自然要比“怎么写”的形式更重要了。一篇作文,如果连“写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运思下笔呢?又由于“写什么”源自学生个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执教《早发白帝城》一课,在课上她想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让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陵在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名字?李白有个好友叫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有什么不同?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掌故?……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位老师“镇”住了。这些问题与她设想的教学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一大群听课老师,尴尬极了,于是她在课后伤…  相似文献   

17.
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样写,构成了教育写作的“三重密码”。“写什么”取决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要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识、教育情怀、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怎么样写”则以“真实写作”和“合理表达”为两大抓手。教育写作的本质,在于用文字夯实专业发展的每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笔者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么写”。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简单地说 ,就是 :一要积累材料 ;二要科学训练。一、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 ,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 ,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但是 ,写什么呢 ?很多学生搜肠刮肚 ,东拼西凑 ,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甚至一筹莫展 ,任凭时光流失 ,往往遭到老师一番训斥。殊不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 ,原因就是大脑一片空白 ,无话可说。因…  相似文献   

19.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20.
写教研文章,积累劳动成果,一是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语)的勤奋精神;二是要有良好的悟性,睁大“慧眼”,用“心”发现教研富矿。如何在紧张而充实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呢?下面介绍五种途径。一、在博览中发现“博览”什么?语文报刊、业务书籍。“博览”的目的是什么?一来为课堂教学引入源头活水,二来也可以吸取营养,发现选题。“博览”的方法是什么?略读与精读结合、动脑储存与动手操作结合(编索引、做卡片、做剪贴)。“博览”的益处有哪些?就写教研文章而言,一是直接获取素材:如《两位领导人题词的艺术》(载《语言美》198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