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孩子考大学的日子里,很多家长都会倾尽心血,与孩子同苦同乐,一起走过那段决定人生路的日子。当年我的孩子高考时,我们全家人就好像打仗过三关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2.
3.
目前,很多小份采取考后估分填报高考志愿,这就使得志愿填报充满了未知和可变的因素。但从本质上说,高考志愿填报不是赌博,也不是凭侥幸、碰运气,而是以自我实力和有关信息为基础的综合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个考生参加高考,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在现行录取体制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为分数,二为志愿。分数是基础,反映的是考生的实力;志愿是手段,反映的是考生就读的倾向。没有一定的分数,志愿填得好,也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相似文献   

5.
[本期主题]踩线之四、避实就虚北京理科考生阿丘,高考成绩479分。志愿设想填报志愿的日子越来越近,对于我来说,志愿成了我包括家人的最大难题,因为我的成绩总是忽上忽下,很不稳定,不知道高考究竟能考出什么水平,再加上是考前填报志愿,所以难度更大。按老师对我平时的成绩以及他对整个高考形势的估计,老师说,如果我正常发挥的话,应该在本科一批控制线上下。  相似文献   

6.
天津一理科考生,2003年高考成绩为476分。  相似文献   

7.
收集高校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之类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正确理性地分析,会让考生填报志愿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9.
高考即将来临,考生一边忙着复习备考,同时还不得不考虑自己未来深造的学校和专业,换句话说,考生和家长都在考虑如何填好高考志愿,因为这关系到考生的未来。当然,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注意的事情比较多,其中如何相对准确定位就  相似文献   

10.
考生伊妹儿     
《招生考试通讯》2004,(5):35-35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中国高校招生》2005,(8):107-107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决战时刻,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自从我在学校图书室里发现《高校招生》杂志后,便深信她一定能够满足我的要求,现在,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相似文献   

12.
求学信箱     
《求学》2001,(5):63-63
  相似文献   

13.
之一、量体裁衣 某省理科考生吴可,高考成绩681分.志愿设想最初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填报北大或清华.因为成绩高出理科本科一批省控线(598分)83分,当时确实想去冲一回,但我又查阅了去年北大和清华在我们省的理科录取最低分,都超过了省控线近130分,而我今年仅超过80几分,显然无望.  相似文献   

14.
本期主题:提前批 提前批,就是在本科一批之前,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院校或专业单独设立的一个录取批次,一般包括军事、武警、国防类院校(有的省区市把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也纳入提前批)等.提前批录取特点是,考生填报了提前批的院校,如果没有被录取,不影响本科一批及其他后续志愿的录取.  相似文献   

15.
一句话快讯     
远平 《求学》2001,(5):37-37
2000年的七月,炎热而浮躁,三年漫长的学习终于结束,拿着厚厚的志愿填报资料,尽管考试的感觉挺不错,但我的心仍禁不住一片茫然,到底要选择哪个专业作为我此后努力的方向?几乎所有能动员的力量都动员了,爸妈更是恨不得把这些资料里每一个字都拿放大镜审查过,正式填表前的一天夜里,我梦见了李泽楷,梦见了盈科数码动力,猛然间,我想起白天翻闽资料时看到的“国际企业管理”专业,就是它了,我从床上蹦了起来——我要做一个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招生》2004,(10):22-24
2004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业已结束。综观今年各省(区市)录取结果。与以往相比较。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我们把这些进行盘点,就是想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介绍。让来年的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7.
高考志愿填报被称为“二次高考”,所谓“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随着高考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填报志愿也逐渐进入到考生和家长的视线之中,成为一件挠头大事。有实力当然魅力无穷,懂技巧更能曲径通幽。从本期开始,陕西志愿填报专家余扬教师作客本刊,来系统全面地讲解填报志愿的知识和技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我是河南省新乡市2002年的考生。记得当时的估分大约是570分,这相当于河南省2001年的二本线。由于2001年是河南省文理分科第一年,试题偏难,所以我认为2001年的分数线参考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新的一年招生工作展开之际,志愿问题,又将摆到我们面前。网上录取,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25年来高校招生手段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必将带来观念及方法等多方面的变革和改革。其中,志愿问题是个首当其冲的敏感而实务的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就此问题,作点分析,观点浅见,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