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体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东欧等国家在运动和饮食方面有益的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从科学训练与合理膳食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如何在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及在饮食方法、饮食结构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性的阐述,证实了其作为体育教育基本保障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专家认为,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内容,包括身体、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健康教育。首先是身体健康教育,它包括运动锻炼、补偿营养、科学饮食、合理睡眠等方面获得健身结果。身体健康教育赋予的人文思想越丰富、越有世界性,其教育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3.
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如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意识与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际,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资源配备、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贯彻思想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寻求全人教育的方法、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教育,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推动大学体育课程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海军 《山东教育科研》2014,(9):I0002-I0002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以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为主线,强调体育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全书涉及体育与健康课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的学科内容。旨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体育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关键。如何改善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体育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中,能运用运动保健等知识和方法,包括对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对自我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评价素质,同时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与营养等。抓好素质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黄锐 《华章》2010,(1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仅仅重视大学生体质的改善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保健教育,使体育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全面的开发与利用,降低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1]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实施健康教育方面的诸多优势与可能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和挖掘体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职业能力教育渗透到正常的学科教学中,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8.
曹蕾  余涵芳 《教师》2014,(25):39-41
正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事业,现今各师范类高校体育系也在不断发展,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数随之增加,他们承载着未来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近几年来,随着运动项目的增加,运动损伤在运动训练、比赛中发生也相对频繁。对运动损伤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仅仅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预防以及保护措施等层面,而对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A1):104-105
大学生是体育消费群体的主力军,其体育消费动机包括锻炼身体、追求时尚、丰富课余娱乐生活、提高自我协调和运动能力及创造良好交际平台等。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方面的价值取向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提出端正体育消费观念的建议,为其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观。  相似文献   

10.
王皓 《滁州学院学报》2023,(2):82-87+120
在我国努力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需重新审视体能训练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教师要科学地调整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内容,让大学生加强课余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常见伤病进行研究,剖析出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课余训练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对损伤情况进行规避与预防,遵从运动解剖学以及运动训练等相关学科的科学指导,学校应当形成完善的防伤害管理体系,明确教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安全训练义务,保证训练的正常有序运行,为避免和减少大学生课余体能训练中的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当前体育运动在广大大学生中非常普及,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了锻炼本身,忽视了与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身体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大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调查,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当前体育运动在广大大学生中非常普及,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了锻炼本身,忽视了与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身体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大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调查,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精神,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运用三种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检测大学生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的身体机能变化,为开展科学、系统的课余锻炼,进而促进大学生耐力素质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全面的锻炼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充满活力、渴望运动。因此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针对这种情况,在对我校学生进行随机闯卷调查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我校很多同学在运动前都存在着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中不注意自我保护的问题,导致在同学中越来越多的出现踝关节扭伤的情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就踝关节损伤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同时,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应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另外,还要增强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适宜的环境,从多方面落实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试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成分与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男生,除水分百分比外的各项身体成分指标均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P<0.01);水分百分比同有氧运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同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体育专业大学女生,除体重和脂肪总量外的身体成分总量均同有氧运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同无氧运动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重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脂肪总量同有氧运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同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项身体成分百分比均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男生无氧运动锻炼频率高,非常缺乏有氧运动;女生锻炼程度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7.
体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诸多因素。本文以天津电大体育教学状况为例,研究了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通过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力求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高体育教学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分析各方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探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法,将会使体育课程发挥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进我国贫困地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贵阳市5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分层次随机抽取150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贵阳市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多维的角度出发,反映出了影响我国贫困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能训练课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能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体能训练学课程可以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体能的需要,还可提高学校的竞技能力。在开设该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注重实践环节,设置合理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