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推行了一轮多。但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仍属薄弱学科,被重视程度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6.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7.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说到就做到↓不轻易许诺↓记住承诺↓及时补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晰的教学脉络.从耳熟能详的《拉钩》儿歌到家喻户晓的故事《曾参杀猪》,从不易许诺到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的内涵,明白诺言是种责任.一旦承诺,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得做到.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而缺乏人情味.教者随即提出:当诺言不能实现时,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华丽的转身,使得说教欲罢不能的教学这时才开始直面生活,从说教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素质,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生活,用心灵去感悟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1.师资配备和培训不到位。一是现阶段,学校没有为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或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当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他们往往把精力  相似文献   

11.
舒梅 《安徽教育》2012,(5):56-56
<正>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我们的社区》一课时,学生通过对社区的走访,加深了对社区的了解,知道这些机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为大家提供服务与帮助的。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为社会服务人人有责的道理,并自愿开展行动:如结合本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新教材《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清新开阔之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非常简明、富于趣味.但有一些稚嫩之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5.
梁国敏 《贵州教育》2008,(14):39-40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呢?   以<学校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为例.   一、活动目标   1.主动关心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形象,能够较好地让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等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课程老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做中学、做中悟的目的。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去思考,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要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迁移到教学中,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