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作者彼得·诺兰(Peter Nolan)是剑桥大学中国发展研究崇华基金会名誉教授,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外国研究专家之一,是研究中国的超级"怪才",曾出版过《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等涉华图书。  相似文献   

2.
英国红茶文化自成体系、世界闻名,但为何产自中国,后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面积成功栽培的红茶会成为英国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以"英国红茶"的名号享誉世界,其个中缘由让人好奇。作者以中国茶传入英国的历史及英国进口茶叶种类的改变为切入口,对英国红茶文化的成因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外书情     
<正>《圣贤与百姓:中国的儒学复兴》The Sage and the People: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China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作者毕游塞(Sébastien Billioud)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东亚研究部主任;杜瑞尔(Joёl Thoraval)是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重新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儒学的再现意味着什么?目前众多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意识形态的论说和知识分子的争论,而本书作者则着重研究了2000年代以来首创的"民间儒学"。在近十年的田野  相似文献   

4.
海外书情     
正《中国人的价值观结构:本土与跨文化视角》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Values:Indigenous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作者李加军是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跨文化交流、文化语言学等。本书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文化核心要素之一的价值观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可以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视  相似文献   

5.
正作者认为,过去十年里,世界权力中心已经悄悄从欧洲转移到亚洲。作为该地区不断崛起的大国,不管中国多么"好斗",它都绝不是日本帝国;不论美国希望与否,中国的实力都会壮大起来。作者建议,应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中国的崛起。作者的主要观点:一是,亚洲正在上演"老式军备竞赛"。作者认为,亚洲曾一直享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但如今,随着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主导地位的逐渐下降以及中国的崛起,"老式军备竞赛"正在这里上演,世界对此感到不安。冷战之初,亚  相似文献   

6.
本期语萃     
<正>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总是众说纷纭,英国学者查德·豪厄尔斯甚至明确指出,"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静候作者对新媒体的论述。"新媒体的定义之所以艰难并长期无果的原因在于,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这样的发展与变化带来的不确  相似文献   

7.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4,(12):15-16
正"中国梦"集中表达了中国建设的愿景,体现了中国的治国思路与理念,回应了"中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等国际关切。因此,介绍好、讲述好和解读好"中国梦"将为"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发挥重要积极作用。那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的"中国梦"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为此,本文借鉴"国家形象"概念提出者、英国政策顾问西蒙·安霍尔特(Simon Anholt)等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历史名人效应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三位大师逝世400周年的特殊年份,他们的传世经典,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传承。为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在英国访问时关于"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倡议,自去年以来,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抓住契机,打好汤翁"国际牌",先后在英国斯特拉福德镇、西班牙阿尔卡拉市、美国硅  相似文献   

9.
玖玖 《文化交流》2016,(9):94-96
正"我已完成我的使命。我的复活只能在此……"伦敦时间2016年7月23日晚7时,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诚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孔雀剧院全球首演两场,并由此开启英法德奥四国巡演。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唱完最后一句台词谢幕时,英国的观众完全倾倒了。"Amazing"是英国观众一直在喊的一个词。在世界戏剧的中心伦敦,这个来自中国杭州的纯女子剧团,  相似文献   

10.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国的地下赌博问题》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过年度经济数据发布,来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作者还剖析了在报道"硬"新闻时,以人物故事作为新闻报道主线的"软"方式所具有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I.B.Tauris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作者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Grzegorz W.Kolodko),著名经济学教授,曾于2002至2003年担任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经济改革的主要设计师。在书中作者从多角度研究探讨了中国为全球化做出的贡献。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出现政治分化。作者认为,全球化在经济上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但西方国家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政治上愈加分化。因此,排外和民族主义有抬头之势。21世纪是亚洲国家的世纪,中国在其  相似文献   

12.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是莎翁逝世400周年,英国文化协会作为英国公共外交主要实施主体与"GREAT英国"适时推出"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此次活动声势浩大,主题聚焦,充分利用"莎翁"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认同力,以现场戏剧、电影、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解读莎翁的作品,一场场视听盛宴,让中国观众沉浸在英国的优秀文化中。英  相似文献   

14.
正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美丽中国·诗画浙江"浙江传统工艺创新展,作为第五届伦敦手工艺周的单元展,5月在伦敦亚洲之家(Asia House)亮相。来自世界各国的手工艺人、设计师,在这里交流经验,碰撞灵感,探讨当代的"工匠精神"。作为英国手工艺复兴的重要展示平台,"伦敦手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赫斯特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该书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这个时代最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重塑世界经济,并使北京成为新的全球化中心。这一倡议将影响全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航运到农业,从数字经济到旅游,从政治到文化。本书介绍了"一带一路"目前取得的成就,解析了"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从全球治理机制的融入者、参与者,正在向引领者转变,世界对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了更多期待。然而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中刺耳的声音也开始增多,尤其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抛出美国民主基金会的两位学者新造的"锐实力"概念,恶意揣测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渗透;德国外长马斯在2018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责"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战略工具,试图  相似文献   

17.
海外书情     
《对外大传播》2014,(1):64-64
《被遗忘的同盟: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 该书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是孟加拉裔英国学者,现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2007年创办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是西方世界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8.
<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作者伍德珠(Jude Woodward)是中国问题研究学者,2012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正在从跨大西洋的轴心格局向以亚洲为中心的新格局转变。在此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当今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最重要议题——美中关系的未来。美国因担心中国崛起将挑战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决定重申其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反制任何挑战。该书通过审视美国政策转变中的主要考量因素和公开意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作者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加拿大皇后大学汉学研究教授,是世界在道教和环境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国"绿色宗教"及生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有《道教:入门指南》,主编过《中国的宗教与生态可持续性》和《道教与生态》等书籍。  相似文献   

20.
正该书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是孟加拉裔英国学者,现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2007年创办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是西方世界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专家。在书中,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阔视野来俯瞰当时的中国战场,通过仔细考察中国与同盟国在战争中的角色、中国人在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战争创伤对国家战后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将中国置于二战的核心位置,就中国在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角色及其贡献,呼吁全世界应该给予中国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