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过去5年中,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从概念到大众参与,"一带一路"精神被写进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亚欧会议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合作平台,它的溢出效应已经催生出多个新经济板块,影响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投资战略和决策,催发了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以下简称"巴新")。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巴新两国外交活动开展过程中,乒乓外交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一、"一带一路"、乒乓外交与巴新(一)"一带一路"与巴新巴新是大洋洲第二大国,也是重要的太平洋岛国地区国家。2016年,中国和巴新建交40周年,7月7日,习近平主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媒体报道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  相似文献   

4.
正一、东南亚地区的新形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六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最大外商投资来源地,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不断增加。东盟各国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机遇,因此总体响应积极。中国与东盟在旅游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而随着一批"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和开展,中国影响还将持续。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中  相似文献   

5.
当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疑虑和警惕,但同时又觉得中国有利用价值,在一些非"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上,尤其在一些对印度有利无害的项目上,希望与中国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决定了印度对中国的猜忌和不信任,印度对中国的提防和自负决定了其反对"一带一路"倡议,而印度对中国依赖的一面决定了其希望与中国进行某些合作。鉴于目前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和做法,中方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减少印度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干扰,同时尽量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要尽可能增信释疑、建立互信;要用实际行动配合口头说明和解释;在中印两国"零和博弈"的议题上,要表现出最大善意,争取达到"即使不能解决最终问题、也能通过协商过程提升互信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14日-15日,初夏北京,生机盎然。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与会领导人和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绘发展图景。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国际会议,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修路、茶叶、筷子——论坛上的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7.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中国和沿线经济体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共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持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倡议的理解不断深入,认可度不断提升。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所做的中国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及人文交流,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69.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本国政府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充分证明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切实从中获益,有力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国力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且"一带一路"战略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10.
正阳春四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也是又一次全球瞩目的世界盛会。自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过五年多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逐渐走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绘就了一幅‘大写意’",接下来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南亚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缘战略优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亚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离不开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和信息的互动互通,而媒体的合作,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选取了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度、"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解读,世界公众对其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的推行现状,增强政治互信,并最终提升中国形象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外新闻报道、公众讨论进行分析,探究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倾向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的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的热烈反响。"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充满东方智慧、致力于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我们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需要夯实沿线各国路相通、心相连的民意基础,使各国人民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相逢相知相敬,让亚欧非大陆上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打造沿线各国人民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坚持互尊互信,筑牢合作共赢基础;坚持开放包容,把握合作共赢机遇;坚持务实创新,激发合作共赢动力;坚持和平发展,守护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汉语热"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汉语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关系,并结合"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一带一路年度汉字"等具体的汉语传播案例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的创新传播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所积累的发展成就正为世界注入一种可资借鉴的改革模式,亚投行、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都在不断发挥平台效应。"一带一路"的提出可以视为中国对新世界主义的愿景和表达,期望通过两条沿线上国家之间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理念来培育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成为"调节世界政治经济制度落差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正共识是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构建前提,是"一带一路"能否顺利实现合作、共赢的先决条件"。①"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一个建立共识的过程,能否达成共识是衡量其传播效果的标志,也是倡议能否付诸实施的前提。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国家身份,因为国家身份决定着国家利益追求的原则和目标,决定着处理与其他参与者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创建中国身份合法性、可靠性的媒介环境,通过传播与世界各国达成关于中国身份的共识,从而为"一带一路"合作奠定基础。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与东亚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或儒  相似文献   

17.
海外书情     
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8年3月出版作者邹磊(Zou Lei)是上海市委党校讲师,目前已出版了多部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图书,如《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等,并主持了多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课题,还承担中央电视台多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撰稿工作。该书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年来的进展与经验表明,"一带一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将极大考验中国对外战略的定力与耐力。这就像是一场新时代下中国与世界互动合作的马拉松,怎么把握跑的节奏感,如何应对沿路的各种内外困扰,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这场超长距离跑的预期。由此,笔者尝试分析"一带一路"五年来中央决策设计与中外合作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言论集纳     
<正>山东大学韩国学院教授、院长牛林杰在《世界知识》2015年第5期发表的《"欧亚倡议"+"一带一路":深化中韩合作的新机遇》一文中认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韩国,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可带来中韩双赢的效果。对韩国来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可为韩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保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若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韩国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中份额偏低、与其经济实力不符的困境,提高韩国的国际地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构建中国特色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项大战略。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从提出构想到步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