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西方社会的中国观也在发生变迁。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这些西方媒体设置的议程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那么新兴经济体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是否受西方舆论的议程设置影响?本文以"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为例开展研究。近年来,中国和巴西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升级版"。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等多方面,政治上都是多极化世界的积极倡导者和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西方政治风云突变。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街头骚乱,再到2016年的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似乎进入了一个抗议政治的新周期。如果按照某些西方媒体的说法,把这种政治抗议浪潮称为"民粹主义",那么这种"主义"在西方核心国家遍地开花似乎意味着西方社会心理和政治思潮的深刻变化。我  相似文献   

4.
同西方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北京国际形象相比,在推特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上,北京虽然仍是代表中国/中国政府的政治标识,但其文化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多元。从传播模式看,推特平台上的北京信息传播网络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双向传播模式,整体结构较为零散、节点间联系不够紧密,中国对外媒体和西方媒体构成了生产和传播有关北京信息的两大"圈层",但是后者更能够起到连接不同节点、不同群体的桥梁作用;游北京(@Visit Beijing)等北京本地账号尚未成为有关北京热点议题传播的关键节点,而小米公司(@Xiaomi)等企业账号及中外社会精英人士、专业人士则成为关键节点。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共在"的"流动空间"中,加强中国及北京相关账号的"破圈化"传播能力,借力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或能提升信息传播成效,推动北京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经世思想的兴起和反汉学运动促成了清中期以后社会思想的转变,在参加政治活动和接触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后,梁启超对"新民""改良""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西方思想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始终难以割舍。本文对梁启超思想的渊源、思想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8.
姚遥 《对外大传播》2013,(6):30-32,1
中国与西方,自然禀赋不同、文化背景有异、历史命运殊途,看似中西互通的词汇与概念,背后其实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要想解释清楚当代中国的问题,必须厘清中西之间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与膜拜,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敬和信赖。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乡土特征表述清楚;在政治传统方面,应对外阐释中国在"大一统"格局之下的竞争、多元与开放;在民族问题方面,要突破西方理论的成规,阐释"和合"与"包容"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应说明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出发点;在身份定位方面,应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准确定位,避免模糊的身份认同引发的一连串误解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费正清的中国史观演变,并对其产生背景和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20世纪20年代起,费正清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之后其中国史观逐渐形成,他的思想立足于"西方中心论",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框架内,即"文明冲突论"和"冲击—回应"模式。20世纪70年代,受到美国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费正清开始反思以往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史观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西方中心论"向"中国中心论"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形象建构的"视觉危机"在西方传统的媒介叙事逻辑中,中国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表征系统。(1)华人学者彭增军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十年间的中国议题报道,发现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逐年上升,而且整体的报道框架是负面的。在政治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上,西方媒体则表现出了更为苛刻的报道立场,尤其是采取了极为显著的负面框  相似文献   

12.
后疫情时代西方民主体制面临着深刻危机及其向外转化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形势下,敌友划分的"他性政治"将会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来说,保持与青年一代新兴舆论力量的积极互动,创造有政治生机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重新设计战略路线、合理配置资源将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对华舆论攻击工具中,"威胁论"最为常见、也较为有效,因此多年来老调常谈、乐此不疲。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威胁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恐惧劝服",即以诉诸恐惧的手段让受众相信威胁的存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偏向。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舆论造势手段。对此,中国需要从解构恐惧心理入手,通过建立信任、强化好感、精准施策来消除恐惧。与此同时,要着力在两个层面大力创新传播理念和模式,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和平民主义(有人将其贬译为"民粹主义")三大思潮席卷西方国家,这给中国带来了大展宏图的机会。整个世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当前,西方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标志着过去30多年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遇到重大挫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英国脱欧、美国政治和社会严重分裂,当下正是中国主导建立一个新世界秩序的时  相似文献   

15.
言论集纳     
<正>外交部原副部长、首任中国G20事务协调人何亚非在2017年9月4日《浙江日报》刊发的《"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一文中认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无论是从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是从19世纪西方殖民时代算起,从20世纪下半期到进入21世纪,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东西方"或者"南北方"已进入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战略僵持期"。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期,大动荡是常态,大调整在所难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下坡  相似文献   

16.
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更有效地共同抗击威胁全人类的病毒。在这个全人类本该团结协作的时刻,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向中国发起了"新冷战"。"新冷战"是美国发动,部分西方国家追随的,从贸易、金融、科技、地缘政治到意识形态全方位的,旨在遏制中国发展的国际运动。这场"新冷战"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道路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急需改变以往重内宣、轻外宣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融入世界主流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就要研究媒体特点,找到突破路径。本文以维基百科为例,试图分析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开拓"维基模式"的可行性。一、维基百科的影响及特点维基百科由非营利性质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管理。历经15年的积累和运营,维基百科共收录了超过  相似文献   

19.
<正>本书主要讨论解放后的新中国形象,这是外国学者较少专门涉及的一个领域。他从政治、外交、经济、人口政策、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1949年至2012年中国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亲历中国的经验,对这些形象进行修正、补充,甚至是驳斥。关于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形象,有观点认为,1949年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的中国形象是非常负面的,当时美国人用"蓝蚂蚁"一词来形容中国人民,还把中国塑造成"好斗中国"。但是马克林教授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