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秉隆作为晚清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其业绩有目共睹、为人称道。他和他后面的继任者陆续南来,通过开办文会和进行诗歌创作,极大地促进当地整体文学风气和教化氛围的兴起,进而形成一个由南来文人与本地士绅组成的"士阶层"。这个士阶层持续地以熟悉的文学技艺和形式——旧体诗文来写作,创作出了马华文学古典时期最早的形态。左领事在任内创作的诗歌,全部收录于他唯一的诗集《勤勉堂诗钞》。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当时当地的多家华文报纸以及一些零散的相关研究成果,藉由对这些史料的深入分析,从类别方面探讨《勤勉堂诗钞》中"酬唱、写景、游乐"题材的新加坡之作,揭示其对马华旧文学的产生起推广作用的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2.
紧扣"士"的内涵(知识阶层),分析了"士"诞生时的具体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了"士"作为知识阶层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即王官之学和地方文化;"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流变过程,一方面是王官阶层的下移生产出了地方的"士",而地方民众上移则充实了中央的知识阶层;另一方面是地方"士"的横向流动增加了其在地方上的力量,最终使得"士"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通过对"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拥有权力的转换过程的探讨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格雷厄姆·格林的《名誉领事》的主要人物结构印证了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母题——父与子母题,文本中表现了这一母题的基本内涵:子对父的认同、对父的仇恨以及弑父娶母情结的情感走向。这一母题渊源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学与古希伯来文学。而文本创作主体个性化的成长经历则激活了这一传统母题。  相似文献   

4.
清溪吟社是中国清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子诗社。社中的诸位闺秀成员们大多拥有着多样的社会形象,如被期许的贤媛形象、有能力的才女形象和浮世中的其他女性形象等。这重重社会形象的聚合丰盈了吟社诸女的妇女形象,使得吟社诸女完成了才德色之兼,同时,这也推动了她们的吟社创作,促进了清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初萌和发声,为清代闺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5.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伪满朝鲜文学的独立性指的是在独立地域独立创作的文学,虽然沿袭了朝鲜文学的传统,但在创作心理和文学面貌上却展现了与当地其他民族和朝鲜半岛不同的特色。这种独立性不仅是近年来国内伪满文学研究倡导的方向,而且也可以从伪满时期文人们的看法和观点中得到印证。要想在"满洲"建设朝鲜民族的文学,不是完全承袭朝鲜的文学体系,而是充分发挥"满洲"这一地域的独特性。在经历了前期移居过程中的艰辛与苦痛之后,朝鲜人开始以定居者的身份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思考和摸索。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周作人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凌厉浮躁。"凌厉浮躁"和他后期风格截然不同,这和"五四"时期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导致其散文作品中表现着一种"凌厉浮躁"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郁达夫的文艺观加以分解,我们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郁达夫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其脱身的"母体".他主张文学以情为主,这是感伤主义观点;他主张美是艺术的核心,这是唯美主义观点;他主张创作即表现,这是表现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是力的体现,这是未来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写实,这是现实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性压迫、性苦闷,这是弗洛伊德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是苦闷的象征,这是厨川白村的观点,等等.由于郁达夫文艺观的多重性,因而人们对其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根据他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认为他早期文艺思想是表现主义的;有人根据他对唯美主义的兴趣,认为他的文艺观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化;还有人认为郁达夫早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分析,在肯定它对巩固、强化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同时,指出传统中国由于制度上具有“先天性缺损”,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其作用也必然随之变形,这种变形,对儒家学说和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使得儒学日趋僵化的同时,导致了士这一阶层的衰落。而由于士为四民之首,对整个社会承担着示范与表率的作用,因而这一阶层的衰落,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衰落。科举制在其早期曾对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作出了贡献,但最后又成了葬送该政治体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战国秦汉的文学作品与史料分析,发现楚士阶层在春秋中后期开始逐渐壮大,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则是传统的井田制解体所带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崩溃。私学的兴起,士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兴盛,以及楚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原因。但思想、文学之士并未受到君王重用而大量外流为他国服务。楚国士阶层的壮大和楚士阶层的外流对楚国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女性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涌现出大量女性作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女性诗人结社现象.本文通过对"秋红吟社"以及明清之际女性创作群体的考证,展示女性诗社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仅反映出女性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繁荣、满汉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秋红吟社"在这个繁荣中的标志性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长久以来的男性权威对女性生活及女性文学创作的约束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小 朋 友们 ,经过 五 位 著 名儿 童 文 学 作家 的 终 评 ,第 三 届“ 希望 杯 ”全 国 小 学生 征 文活 动 结 果 出 来 啦 ! 这 五 位 作 家 大 家 都 非 常 熟 悉 ,他 们 是 :秦 文 君 阿 姨(《 男 生 贾 里 》、《女 生 贾 梅 》的 作者 )、黄 蓓佳 阿 姨(《 我 要 做 好 孩 子 》、《 今 天 我 是 升 旗 手 》的 作 者 )、梅 子涵 叔 叔(上 海师 范 大学 现当 代 文学 博 士生 导师 )、刘 健屏 叔 叔(江 苏 文 艺 出版 社 社长 、《 我 要我 的 雕刻 刀 》的 作 者 )和 祁智 叔 叔( 江 苏 少年 儿 童 出 版社 社 长 、《芝 麻 开 门 …  相似文献   

13.
"女士",是指"士"这一阶层中的女性。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名实相副并作为群体出现却是在清代。《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中记载了众多符合传统"士"之素养与气节的女性,她们或博通经史,或具经济之才,或潇洒凡尘,或驰骋疆场。如若细分,则有女学士、女儒士、女名士等。明末清初以后,女性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成就列入士林并得到社会认可,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除却性别因素,清代女"士"与男"士"并无多少差异,整体看有清一代女性诗人文学成就不亚于男性。"女士"这一文人群体之所以出现在有清一代,既源于女性要求男女平等之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与其日趋强烈的要求参与社会变革之思想观念有关,更与传统士大夫阶层中一些有识之士之评价视角改变相契合。其最根本因素,则在于明末清初之后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创作语境和读者接受的变化是导致1930年代林语堂创作转型的重要原因.1923年其归国时的北平虽已没有了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如火如荼,但当时言论尚较自由;而1930年代的上海,一方面革命文学兴起,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文艺政策"推行,使得言论的空间日益逼仄.在读者接受层面,1920年代的北平因各种同人刊物的创办和文人聚会活动的频繁,成为一个思想繁荣的所在.这些刊物的读者群,除了以刊物为阵地抒发己见的知识分子外,主要是愿意接受新思想、有志于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富强的青年尤其是学生.1930年代的上海读者群主体,则更多是在言论不自由的空气下,呈现出偏离政治倾向的受过一定教育的新市民阶层.林语堂1930年代创作的"转型"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着对文学独立性的坚持,又有着对自身文学观念的完善与发展.他对文学独立性的坚持主要体现在反对文学政治化、工具化倾向上,虽然受到来自左右两个阵营的双重夹击,但他对自己文学理念的坚持始终如一.其创作"转型"从深层次而言,则更是外因与其文学审美自觉追求的深度契合,到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湘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致力于复兴儒学,其散文创作博采众长,并深刻地阐释了"道"的概念,强调"道"的功用;与前人比较,他主张为文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要有广阔的视野,具有复古却不薄今的时代精神;文学理念上宗法韩柳,将创作和修养加以综合。这些都对宋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籍美国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于2000年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他的《世界文学猜想》,该文引起对"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争议,此后他又发表了《世界文学猜想(续篇)》等文,将社会科学与文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世界文学以十八世纪为分水岭,前者是分开的"地方文学"的镶嵌,后者是一个统一而又不平等的世界文学体系,虽然其出发点是跳出西欧范围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树"模型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为其做理论支撑,但是其"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划分模式依然带有着无形的"欧洲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20.
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个目标。”他从创作的开始,就十分注重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个中心任务。在他一生创作的几十部长、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永葆其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久久闪耀着异彩的,除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特别在他早期的小说中,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的形象,更居于主角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