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齐国向有重视工商业的优良传统,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工商富国的人,他在建齐之初便制定了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方针,即“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这一方针的实施使齐国由原来地薄人少的穷国,发展成为百业兴旺、人才济济的富国强国,使齐国出现了“冠带衣履天下,海岱  相似文献   

2.
富国瑞士节俭成风现在,世界上有一种奇异现象;越是富国越节俭,越是穷国越浪费。瑞士人可称为富国人中节俭的典范。许多人将瑞士称为世界上的“首富之邦”。它的年人均收人欧洲第一,达3万美元;生活水平世界第一。瑞士人消费观念很重实用,不奢华.瑞士汽车普及率极高...  相似文献   

3.
信息     
关键词:气候谈判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只剩几天时间了,富国终于开始讨论穷国的气候资助问题。这轮谈判已进行了两年之久,但几乎没有就资助及其它许多主题进行过严肃讨论。这是由富国政界人士管理、并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作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相似文献   

6.
徐萍 《文教资料》2010,(4):45-47
目前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表达方法,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概念隐喻(CMT)这一全新理论为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启示和新方法.但迄今为止,隐喻和二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本文根据CMT“思维的隐喻性”这一认知观提出.隐喻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隐喻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可以提供词汇隐喻意义的指导性原则.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教学除了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外,还应把培养“隐喻能力”应作为一项语言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具有隐喻性。基于概念隐喻理论(CMT,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语料,梳理了讲话中的概念隐喻数据;以“七一讲话”两个常用概念隐喻,即旅行隐喻(37.55%)、人体隐喻(18.57%)和一个创新隐喻,即考试隐喻(2.11%)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地分析了这三个概念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力地佐证了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建构作用,有效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及物性角度、借助Halliday的级阶转移理论(rank shifting theory)来研究概念隐喻和语篇隐喻,并把其分别命名为及物性概念隐喻(transitivitical ideational metaphor),及物性语篇隐喻(transitivitical textual metaphor)。及物性角度符合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标准,具有独特的语篇功能。从及物性角度研究概念隐喻和语篇隐喻丰富了语法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中隐喻观的培养与英语水平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性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从整体上讲,人类语言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作为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隐喻观,教会他们用隐喻的思维看问题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文章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文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学中的隐喻无所不在,灵活多样.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1.
谈及贫富差距的危害,它不仅有悖于构建平等和谐乃至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其的诸多的负面影响中对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危害却是容易被人忽略和轻视的。解决贫富差距的扩大化问题,不能否认税制改革以及充实福利等等措施的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不能漠视处于贫富差距悬殊环境中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点出发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关于"贫富差距对人的未来期待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富裕和较贫困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悦纳自我,不要盲目攀比,真诚地与人交往,培养大学生新财富观,进行感恩教育,提倡为梦想追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应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让劳动群众"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物质条件是快速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两大抓手,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其他特点和规定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我国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这是否是贫富两极分化?什么是两极分化?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贫富分化?需要明确回答。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要分清浅层次原因和根本性原因。腐败、垄断、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等是否是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把某些高收入富人群的出现看作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还要看富人群体的产生是否同时导致了低收入的困难群体的产生。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也不是根本原因。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贫富分化的根源存在于所有制关系中。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内心蕴涵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有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尚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这种独立人格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当前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塑造和完善现代人格,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壮族文化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与东盟国家民族同源、文化相近、地域毗邻的天然条件。通过分析壮族文化的特色及其与东盟各民族文化的渊源、与东盟各国文化的认同等,提出在尊重东盟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壮族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实现多方赢利,以此促进中国—东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其权益亟待法律予以保护。很有必要分析弱势群体从何而来,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的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我国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18.
旅游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产生了实际的扶贫效应,但旅游扶贫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能够走旅游扶贫的发展道路。作为贫困地区,该不该走旅游扶贫的发展道路?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旅游扶贫道路?这些都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财富积累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程度——社会财富按需分配.现代国家应该如何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之间的问题,经济学界存在“国富”与“民富”的争论.“藏富于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国家在处理政府权力与财富分配的关系时,应坚持“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元春的主要原型是乾隆帝的富察皇后。富察皇后的小儿子永琮虎年出生 ,兔年去世 ,因此 ,“虎兔相逢大梦归”。贾府的败落不是因为“挪欠帑银” ,与曹家不相对应。“借省亲事写南巡” ,主要不是写“康熙南巡” ,而主要是写“乾隆南巡”。《红楼梦》隐秘了许多家庭、许多人物的历史 ,而不仅仅是隐秘了曹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