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提升"格致文化"品质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致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学校在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方面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发掘学校历史资源,丰富格致文化内涵;开发整合特色课程,构建<格致新课艺>体系;着手制度文化创新,探索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明了中西方大学在大学理性、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整合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我国当下大学文化发展的种种弊端,指出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立校、强校发挥巨大作用。大学的根本目的在立德、立功、立言。要建设新世纪的大学文化,就要在守望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弘扬大学文化上的复古主义;在整合基础上创造大学新文化;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范英勋 《教育》2013,(14):37-38
河海大学是一所因水利而熠熠生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精神传承。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名校、环境美校、道德荣校"的发展方略,按照学校建设"水利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立校之本、学术是强校之路、管理是兴校之基。而高校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于教学型院校特别是新建设的本科院校来说,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学,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立校之本。办学必须注重学科建设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特色立校、开放强校、文化活校、和谐兴校’’的方略,实现了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计琳 《上海教育》2012,(28):32-33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高校林立的上海,学校要想在强校如林的上海高等教育体系中求生存,就必须发扬自身传统,扬长避短,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业学院传承和发扬百年商贸教育和宁波商帮的优良传统,秉承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管理促校、服务兴校的办学思想和优师为本、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激励下,地方高校纷纷谋求转型升级发展,但囿于传统大学分类,转型还是以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为主。北京建筑大学为了实现"提质转型升级",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领校、特色兴校、信息助校、开放办校"的六大发展战略,依靠创新引领驱动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地方高校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要以创新为引领,向创新型大学转型是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计琳 《上海教育》2012,(19):32-33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高校林立的上海,学校要想在强校如林的上海高等教育体系中求生存,就必须发扬自身传统,扬长避短,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芜湖师专学报》2012,(4):F0003-F0003
西北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发展战略,凸显文化育人特色,深入开展了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诚信、爱校荣校、传统文化、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创新之举。梁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其资源开发与保护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必由之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用红色...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这些落后因素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使教育目标异化、学校文化管理的专制色彩、教师文化的保守性与封闭性、学校文化多元性、合作性与开放性的缺失等。必须重建理想的校园文化,包括先进的学校文化、激励创新的学校文化、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遭遇"四大瓶颈",破解困局急需法律制度的创新和支撑。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渐进的制度革命,中央立法的滞后与缺失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情况,而地方立法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积极回应。地方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创新的发生存在内外部动因,但受到立法体制模式、传统文化观念、劳动用工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地方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创新在改进地方立法模式、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等亚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进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校企文化合作也纳入了办学创新的范畴、进入了职教人的视野。西安航天工业学校依托航天企业办学背景,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融入航天精神,并以航天精神教育为引领,积极探索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校园文化新途径,从而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寻求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有之,根据西方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分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国外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演变。这种变化既是学校文化理论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18.
摆脱“边缘”:寻找高等学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课程体系、标准和运作过程都会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具有内禀性和潜在性,是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凸显本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利于文化创新。本土化对高等学校课程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课程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处境的变革中,必须处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通过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寻求建构一种凸显本土文化又能赢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课程体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将构成一个四级课程体系,根据每一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可逐步完成各级课程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文化创新,要把新的文化设想转化成日常的学校具体生活,把文化创新在抽象意义上回归到人,并在具体的意义上超越传统,给传统增加新的力量。“新基础教育”从两个方面展开文化整合:第一,班级建设中的个体与群体文化的整合;第二,知识教学中的“教”与“育”的整合。具体主要体现在群性与个性的整合以及成人之学与成事之学的整合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虽然民族文化知识进校园与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但此项工作的落实还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才可得到全面的实施。具体的事例说明: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